常山县万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项目

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6-01-12点击次数:3859

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是对照省政府颁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的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内容和目标,由我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专项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根据专项覆盖的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专项实施方案分解为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新品种选育三个子专项,其中农业新品种选育子专项包括水稻、旱粮和蔬菜、果品、茶叶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实施方案单独发布。节能环保技术专项,分解为节能技术专项和环保技术两个子方案。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专项分解为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两个子方案。各专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新能源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煤和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国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量日益攀升。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其中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70%,17%和4%,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非常严重。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能源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在我国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
浙江省人均一次性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1%以上依靠省外调入和进口。与一次性能源相比,我省具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国家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我省也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条件,不断促进我省以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扩大和深度发展。2010年全省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7%。风力发电量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0%;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光伏利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倍,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9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年发电量约2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沼气用户14.4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7240处,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0.3万吨。上述数据表明,我省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生产量增长迅速,是能源生产增量的主力军;此外,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同时,催生了新兴产业,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行业已经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可再生能源上网紧密相关的智能电网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因此,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并网技术,对于我省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将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发展新能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指导下,以“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成果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并以此为纽带培养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产业化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本专项拟结合浙江省新能源发展现状,选择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和燃料电池、新能源并网发电、蓄能及多能互补等几大研究领域进行攻关。通过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时期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环节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利用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新产品120个以上。专利申报和授权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以上。培养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与管理人才等650名以上。
2.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有效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20项,培育重点企业15家,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到2015年,预计全省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500亿元。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制;
2.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和低能耗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
3.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4.水能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技术及海洋能利用技术;
5.地热能利用技术;
6.氢能及燃料电池关键技术
7.  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
8.  蓄能、多能互补关键技术。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能源并网和蓄能等领域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以解决新能源利用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及攻关方向如下。
1.风能
我省大陆海岸线长,大小岛屿多,风能资源取之不尽,且沿海年平均风速大多在6-7米/秒之间,是开发风能发电资源理想地区,宜重点研究和开发风能发电装备和风电场技术。
攻关方向:
(1)风能资源特性的分析与评估,包括风资源特性研究,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研究,短期功率预报和调度;近海风特性和台风风况模型研究;
(2)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设计、制造、实验和运行等技术;独立变桨、新型传动系统、先进控制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
(3)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包括海上风电场地质勘探与桩基设计及施工技术,海上风电机组运输与安装技术,海上输变电技术等;
(4)低风速风能利用与分布式风电开发技术。
2.太阳能
针对我省平均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研究和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基础材料、器件、设备和装置,完善相关测试体系,建立太阳能应用示范基地,快速推广太阳能在我省的应用。
攻关方向:
(1)能源与资源节约的多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新技术;
(2)多结叠层、薄膜、纳米晶、聚光光伏等新型太阳电池制备和应用技术;
(3)大阳能电池生产线及核心组件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4)规模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
(5)太阳能集热热流高效转换、传递和长效储热技术;
(6)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发与示范;
(7)太阳能光热互补技术和智能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8)太阳能应用工程现场检测体系。
3.生物质能
针对浙江省生物质原料的资源特点以及生物质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考虑生物质在进行能源化利用过程中进行综合利用的需求,重点研究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生物质直燃发电核心技术;
(2)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及合成液体燃料技术;
(3)生物质高效液化制生物油及车用燃油技术;
(4)生物质制取成型燃料、生物炭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技术;
(5)油料制生物柴油与综合利用技术;
(6)微藻生物柴油技术;
(7)纤维素乙醇制备关键技术;
(8)餐厨废弃物联产生物柴油和车用燃气技术;
(9)高浓度低能耗沼气发生技术及沼气转化为天然气技术;
4.水能及海洋能
针对浙江省水能和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机电设备制造业,重点研究水能和海洋能高效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水能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
(2)水能开发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技术;
(3)海洋能发电利用新技术;
(4)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
(5)水能和海洋能发电装备关键技术。
5.地热能
针对浙江地理情况特点和地源热泵技术的日益成熟,重点研究浅表地热能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高效热泵技术的研制及产业化;
(2)热泵技术应用评估指标体系;
(3)热泵系统应用及优化技术。
6.氢能及燃料电池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可储存、利用过程清洁及作为交通运输燃料的特点,特别是与燃料电池相结合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
攻关方向:
(1)大规模高效氢制备技术;
(2)氢的储存及运输技术;
(3)先进燃料电池技术;
(4)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千瓦级小型热电联产系统的开发与示范。
7. 新能源并网
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兼容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并网技术也是目前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
攻关方向:
(1)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发电的功率预测、双向互动及协调控制技术;
(2)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控制关键技术;
(3)适应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发电的韧性(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自适应等能力)配电网及其柔性控制装备与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4)包括海上(海岛)风电、太阳能光伏电、海流能发电、柴油发电机及海岛(海水)抽水蓄能(或其他储能)等在内的海岛多种能源互补(包括并网与孤网)发电安全、稳定与优化控制关键技术;
(5)海上(海岛)混合能源供电模式与调度关键技术等。
8. 蓄能及多能互补
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通过蓄能及多能互补有望实现平稳供能。
攻关方向:
(1)海水抽水蓄能及飞轮、液流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等互补储能及新型动力电池储能关键技术;
(2)基于水能的太阳能和风能规模化利用调蓄技术;
(3)海岛多能互补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传统能源资源匮乏束缚了我省的经济发展态势,通过新能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在“十二五”期间的稳步推进实施,将会高效利用我省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不仅有助于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改变我省“能源资源小省”的不利情况,实现部分能源的自给,保障我省经济的较快增长。本专项的实施,致力于缩小我省和国内外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时增加我省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国际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通过提升发展风电产业,尤其是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助于利用我省长海岸线带来的丰富风能资源。大力支持发展光伏产业,改变“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做到原料生产、过程加工和市场培育的整体化提升,将有助于充分利用我省平均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培养发展生物质能利用产业,通过燃烧、气化、液化等系列技术的攻关,可针对性切合我省生物质资源丰富但多样性的特点。水能及海洋能的大力研发,将会使得我省的“海洋大省”实现转变成“海洋能源资源大省”。另外,结合我省的具体新能源现状,还在地热能、氢能及燃料电池、新能源并网、蓄能及多能互补等其他新能源技术全面落实实施计划,使得我省新能源利用呈现多方互补、重点突出的良好态势,将会积极推动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的深入实施。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8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6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新材料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是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新材料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之一。
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
我省新材料产业虽然在氟硅材料、塑料、建材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在材料的高性能和功能智能化化、绿色制造、工程化及规模化、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综合性能及安全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中小企业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不多,产品性能和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科学规划和配套政策亟待优化,新材料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及集群化发展急需强化,产业基地、产业带、产业链等建设步伐有待加快,新材料产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和能源瓶颈日趋凸显,明显制约了我省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专项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抓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机遇,聚集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优化研发条件,加快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完善和拓展新材料产业链,显著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增强新材料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为我省新材料及其相关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本专项围绕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需求,以提升浙江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着重对高性能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着力突破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快构建新材料产业链(产业带),加强创新团队、平台及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专项实施,到“十二五”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突破新材料高性能化、绿色制造、工程化及规模化、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综合性能及安全评价等关键共性技术,掌握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用卫生材料等的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确立高性能纤维及产业用纺织材料、储能及节能材料、发光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氟硅材料、建筑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合金和电子配套材料等产业及其应用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推动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联动,增强我省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能力,拓展我省新材料产业链,强化新材料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高水平材料及应用产业聚集区域(产业带)。
3.倡导“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产业链”五位一体建设模式,构建以高技术创新团队为建设重点的新材料创新体系,加快以新材料基础创新、资源共享为依托的基地平台建设,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互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增强我省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条件,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4.在5个新材料领域、43个重点研发方向中实施20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或相关应用产品300个以上,申请专利600件以上。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功能、智能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光电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新材料、发光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生物医用卫生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的设计(基础)、结构和功能可控技术,功能、智能材料的模块集成化、器件化、多功能化技术,功能、智能材料的工程化、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设备。
2.高性能结构材料设计、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
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及复合化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技术、材料评价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的低成本、绿色制造技术,废弃材料循环利用及固体废弃物高值化技术。
3.纳米材料制备、工程化及应用技术
纳米材料设计与制备新技术、纳米材料改性处理及应用技术,纳米多功能协同复合技术,纳米改性及复合材料的工程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生产技术。
4.化工新材料及功能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含氟聚合物、含硅聚合物、特种氟硅功能化学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的关键单体、中间体制备及其聚合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制造及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新型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和大宗化学品等。
5.重大工程配套关键材料生产关键技术
重大工程领域中关键共性结构材料的制造、加工及应用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绿色表面工程、再制造技术,服役安全评估技术,配套关键材料集成及工程匹配技术。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1.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光电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需求,通过材料设计、结构和功能可控技术攻关,发展高性能的光电信息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发光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等功能、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硅、压电、石英等光电晶体材料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技术;高耐腐蚀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金属软磁材料、高性能永磁和低功耗高磁导率软磁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技术;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电池、太阳能光伏等能源材料产业化技术;发光材料、半导体照明及其配套材料产业化技术;新型光纤、光缆、光元器件、液晶等光通讯与显示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产品、可生物降解的植入材料、骨和软骨修复及其它组织工程用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药物载体、缓释控释材料;新型快速高效诊断材料及试剂、细胞和基因活化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医疗器械用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导热、抗静电、导电、光电等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分离吸附用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环境友好的新型水处理剂及其它高效水处理材料的制备反应用技术;形状记忆、自洁净、表面改性、节能健康等其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产品产业化技术。
2.高性能结构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建材和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通过材料设计—制造—应用—评价体系攻关,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结构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废弃材料循环利用技术。重点研发方向:轻质高强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和铜合金的产业化技术;节镍无镍不锈钢、高强钢、高品质特钢、稀土钢等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化技术;金属及合金表面绿色氧化技术和表面环保电镀技术;密封陶瓷、高性能窑具、低膨胀材料、蜂窝(多孔)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产业化技术;高性能碳纤维、有机纤维、无机纤维、纳米及超微纤维等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产品开发;高强、抗撕裂、自洁高耐候等的柔性结构材料制备及应用产品开发;增强、增韧、阻燃、耐热、环境友好等工程塑料及其产品制备技术;废弃产品及材料循环利用及废弃物基新材料制备技术及产品开发。
3.纳米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纳米材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求,通过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的攻关,发展纳米改性及其复合材料工程化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专用纳米粉体、纳米薄膜及涂层材料制备及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纳米晶块体材料、纳米陶瓷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表征技术与装备研制;纳米材料改造特色支柱产业的应用技术。
4.化工新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氟硅、有机硅、工程塑料、纤维等特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催化技术、绿色合成技术、复合技术攻关,发展化工新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功能氟硅化学品设计与制备技术;特种有机氟硅单体、中间体及其高性能聚合物制备技术;新型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单体、中间体制备及聚合、改性和加工技术;导热、导电(抗静电)、光学、磁性、分离或吸收吸附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及新的复合材料的改性技术、自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特种功能纸、纺织新材料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电子化学品、新型橡塑助剂、维生素、新型纺织染整剂、新型安全环保颜料和染料、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皮革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医药中间体及其绿色制造技术;特色大宗化学品的开发及其制造过程的节能、降耗、减排、非石油基化技术。
5.重大工程配套关键材料领域
根据交通、海洋、电力、建筑、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需求,通过配套关键材料制备技术攻关,发展重大工程配套高性能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重点研发方向:高铁等轨道交通及其工程配套关键材料制备技术;核电、风电、太阳能及超高压电力输送设备用关键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海洋工程用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产品开发;航空航天用配套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配套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国计民生用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重大工程配套材料绿色制造、再制造、工程匹配、服役安全评估等关键技术。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专项实施,实现新材料发展及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新材料品种、性能、绿色制备技术及器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显示度大、产业带动性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引导我省材料产业向功能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拓展,推动我省材料产业上水平上层次及其相关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充分发挥研发投入的放大器作用,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新材料产业的社会投入,为实现《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提出的到2015年新材料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的目标提供支撑。
通过专项实施,进一步提升新材料创新平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省化工院、浙江加州纳米研究院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大学与科研机构成为我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研发力量、技术支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内联外引和产学研合作,建立若干个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合力攻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以项目带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我省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显著提升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2.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10.2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5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8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生物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是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文)将“人口与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之一, 提出要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要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并将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作为发展重点目标之一。为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可以预见,我国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省医药行业总体实现了快速增长,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出口占全国20%以上,继续处于首位,行业经济效益处全国前列。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初步建立;药物研发平台、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等科技创新实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研发队伍壮大,素质提高;新产品开发显成效,专利药首仿起步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十一五”专项的实施,我省的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化药、中药和医疗器械)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如浙江贝达药业的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1.1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获得新药证书,另有4个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医用生物材料研发居国内领先,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药物载体材料、医用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山东、江苏等兄弟省的行业多项科技、经济指标差距变大,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力度不大,制剂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原料药产业的环保、安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出口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新药先导化合物和药物药效评价及安全性早期评价技术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医疗设备被国外知名企业垄断的局面尚未改变,重大基础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竞争实力不强。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因此,根据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基础与特点,“十二五”期间,在重视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诊断治疗重大疾病新药研制与医疗器械产品开发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的战略转变、原料药出口为主向制剂出口为主的根本转变,必将有助于提高浙江省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产业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省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解决制约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发展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内外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发展的趋势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在继续重视自主创新的同时,其重点在于应用成果的转化,把“十一五”期间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在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的产业化中得以体现。研发重点放在1类化药新药、中药、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生物制药共性关键技术、大品种药物的技术改造以及其它生物技术制品等方面;兼顾中药保健品的特色优势,在中药种植和中药制药技术及设备等领域重点突破若干个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临床急需的医学影像设备、检测和分析仪器、早期诊断与精确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和试剂、以及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重大基础医疗装备,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培育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和龙头企业,实现我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获得5-6种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有8-10种以上药物获得临床批件,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以上,中药提取物或中成药争取通过美国FDA或欧盟COS认证;开发出5-8个医疗器械产品,申请或获得SFDA认证和相关临床批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推广示范应用;
2.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为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开发服务的省级技术平台,建设药效评价、药物代谢、安全评价、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新药临床前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形成基本满足新药创制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产品评估、安全评价和质量控制的医疗产品研究技术平台,能为全社会提供支撑与服务的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体系。
3.培育1-2家上市企业、2-3家科技型龙头企业、7-8家科技型示范企业;
4.攻克8-10项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研发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在“十一五”生物医药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加强化学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开展采用新策略、新机理、新技术发现的具有新机制、新结构的创新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重点解决大品种药物技术改造过程中的发酵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剂型改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重点开展中药药效筛选和配伍、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解决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中药制药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关注疗效好、需求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增长潜力大、附加值高的药物大品种的技术升级, 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的技术再创新; 控缓释、靶向定位等新制剂和新剂型的研发。针对我国医疗器械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重大基础医疗器械与装备、数字化与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生物诊断技术等三个方向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化,研究开发目前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大型医学影像和诊疗关键技术、与城乡社区卫生相适宜的普及型医疗器械技术、医用生物材料以及面向重大高发疾病的生物诊断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一)化学药物部分
1.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根据浙江省的特点,重点针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紧密围绕临床用药需求,自主创制一批化学药物。
重点支持:采用新策略、新机理、新技术发现的具有新机制、新结构的创新药物研发。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申报品种必须是1类新药,优先支持1.1类新药。
鼓励具有突出临床价值或明显协同作用的固定剂量比例的复方新药及新制剂研究。 
(1)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靶向、长效、缓控释)或新用途等特征的化学药开展并完成规范、科学的临床研究。
重点支持在“十一五”已取得临床批件或Ⅰ、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较好的新药。
目标:获得新药证书或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提交新药证书申报资料。
(2)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候选药物开展新颖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估等临床前研究工作。促进具有专利、成药性好、可产业化的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研究目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准文件或受理通知书。
2.化学药大品种技术改造
重点支持:疗效好、需求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增长潜力大、附加值高的化学药大品种及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的技术升级及技术再创新。
(1)大品种化学药的技术升级
研究内容:选择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改造需求迫切的化学药大品种,通过化学药合成路径的绿色化改造和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优化提升、有毒有害原科和溶剂的有效替代、膜分离等高效分离技术和产品精制提纯技术的采用以及国际先进合成制造技术的吸纳,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与标准,切实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大幅度降低能耗及“三废”排放, 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
研究目标: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审批,形成具有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种。
(2)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技术再创新
研究内容:选择国内临床应用急需,出口潜力大的专利到期药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研究,按照有关国际标准规范和质量等要求,进行研制并实现产业化。
研究目标:获得新药证书,实现产业化。
3.创新药物研发平台
结合创新药物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我省新药研发的实际需求,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设药效评价、药物代谢、安全评价、制剂等新药临床前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1)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建立更接近人体疾病发病机理并能精确反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防治药物疗效的新型药效学实验模型;建立与国际接轨和规范要求的药效评价指标;能够在药效学评价中综合应用先进的平台技术。
研究目标: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的药效学评价方法、技术和模型, 完成2个以上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的创新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工作。
(2)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整合研究;细胞分子水平的体外药代动力学高通量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代谢产物的快速鉴定、活性预测及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相互作用的整体和离体研究,临床药物相互作用预测;难溶(不溶)药物和新型药物释放系统的体内外代谢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目标:建成符合国际标准、国内领先的能解决创新药物研究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等关键技术的模型和方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规范。
(3)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严格按照国际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要求,重点开展早期、快速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的研究;完善与规范毒性病理学实验技术和诊断技术标准;研究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和毒代动力学模型;建立能被国际认可的GLP安全评价与管理系统等。
研究目标:建立符合GLP规范,可对创新药物进行准确安全性评价的技术平台。
(4)新制剂研发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包括主动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速释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载体给药系统等;开展药剂学性质研究、体内外相关性以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及给药新剂型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释药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和完善新型给药系统技术指标体系, 课题实施期内至少为外单位研制的1-2种药物提供新制剂和新剂型的技术服务。
4.新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化学药新药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和新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严重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力争突破3-5项制约创新药物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加速新药创制的进程,有力推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水平。
(1)药物晶型研究技术
研究内容:规模化药物结晶制备新技术研究,药物晶型质量标准研究,药物晶型分析技术。
研究目标:解决药物晶型与其溶解性、稳定性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等药物特性之间的关系, 提高药物质量,并在药物研究中得到应用。
(2)药物大品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以及药品制剂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提高药物大品种生产质量控制水平,建立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质控水平达到同类产品国际标准要求。
(二)生物制药部分
在研究基因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制剂技术、临床诊断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重点地开发以下几类重要的生物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同时开展若干种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力求在新药创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制上有新的突破。
1.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
(1)新型基因工程药物:包括能明显延长半衰期有的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针对治疗重大疾病研发出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新型基因工程药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十二五”期间可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新药证书,能获得生产批文,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的优先资助。
(2)抗体治疗药物: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抗体类药物、治疗肿瘤抗体以及其它新型的治疗抗体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按照1.1类新药的要求研发的新型抗体类药物,完成展临床前和临床研发工作,十二五期间获得SFDA临床批件,并开展部分临床工作;其他新型抗体药物应获得新药证书。
2.微生物药物
(1)新型抗生素药物: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可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抗生素药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十二五”期间可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新药证书。
(2)抗真菌药物:利用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得到能够生产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生产菌种,研制出新型抗真菌治疗药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十二五”期间可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新药证书。
(3)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以及抗排斥、免疫调节剂类药物: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出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完成新型免疫调节剂类药物的生产,提高药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新药证书,产品规模化生产,可以形成原料药出口市场,制剂进入临床使用。
3.新型疫苗
研制各类预防和治疗性的新型疫苗,重点开展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的疫苗,包括艾滋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以及重大传染病与肿瘤的新型疫苗等,开展相应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包括前期的研发工作、临床前的工作、临床试验、产业化等,对于有希望获得新药证书的产品可以优先资助。对于艾滋病疫苗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临床前研究,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对于手足口病疫苗必须获得SFDA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对于其他重大传染病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性新型疫苗,要求 “十二五”期间能完成临床前的工作,获得SFDA临床证书。
4.共性关键技术
(1)生物催化技术与生物化学组合技术:重点选择3-5种药物,包括手性药物、甾体药物或其它化学合成比较困难的药物,研究其生物催化技术、生物拆分技术,生物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联用的生物化学组合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生产批文。
(2)具有生物活性药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研发用于专门分离抗体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用于基因工程药物的蛋白质复性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结合新药研发并有可能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生产批文的将获优先资助。
(3)哺乳动物细胞高密度无血清培养技术及中试生产技术:研发出新型和高效的哺乳动物细胞高密度无血清培养技术,以及放大技术,结合实际药物的表达和制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中试工艺,结合新药研发并有可能获得SFDA的临床批文或生产批文的将获优先资助。
(4)代谢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机体功能监测及分子诊断技术:主要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开展疾病代谢组学、患者血清microRNA的分离和鉴定、尿液蛋白质组学等研究。获得新型的早期机体功能监测及分子诊断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用于实际诊断过程。
5.大品种药物的技术改造以及其它生物技术制品
(1)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采用微生物细胞培养和酶制备、生物催化、化学合成或其组合技术,完成心脑血管疾病重大治疗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SFDA相关审批,形成产业规模,能耗、废物排放及生产成本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抗重症感染药物。包括采用微生物细胞培养和酶制备、手性生物催化技术和化学合成组合技术,实现新型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母核及其重要手性侧链的高效合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降低能耗、废物排放及生产成本,并通过SFDA相关审批。
(3)精神性和神经痛疾病治疗药物。通过手性生物催化及与化学合成耦合技术,选择新一代需求量大或专利到期的精神性和神经痛疾病治疗药物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降低能耗、废物排放及生产成本,通过SFDA相关审批,形成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4)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体研发人源化医学标准物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生物技术产品链,包括医学计量标准品、校准品和质控品。满足国家诊疗体系改革过程中对临检结果互认的需求。
(三)中药部分
1.创新中药研究开发
重点针对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紧密围绕用药需求,自主创制一批中药新药。
本方向重点支持:研究基础好或医院制剂且疗效特色明显的创新中药研发。优先支持中药五类新药或浙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品种。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或常见病的中药开展并完成规范、科学的临床研究。
重点支持在“十一五”已取得临床批件或Ⅰ、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较好的品种。
目标:获得新药证书或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提交新药证书申报资料。
(2)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或常见病候中药选药物开展处方、工艺、质控、有效性、安全性等临床前研究工作。
研究目标: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或受理通知书;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疗效特色明显、需求量大、市场占有率高或增长潜力大的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工艺、剂型改进;处方中贵、稀原料的替代;质量标准提高;优势特色研究(中医证候特色、主要药效强度和相关药效、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相关以及药动学等)。
优先支持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或以浙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品种。
研究目标:工艺、剂型改进和贵、稀原料替代研究,需获生产批件;质量标准提高和优势特色研究,需新增效益或销售50%以上。
3.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初加工研究
本方向重点支持:“浙八味”、 铁皮石斛、灵芝、金银花、益母草、雷公藤、薏苡、南方红豆杉、天台乌等浙产重要特色中药材的研究
研究内容: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评价;新品种(品系)选育、推广;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产地初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研究目标:育成浙产名优中药材新品种(新品系)10个并建立相应的繁育及应用体系;研究和集成5-8种浙产重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并推广应用;中药材初加工方法创新性改进。
4.中药制药设备技术与研制
本方向重点支持:中药提取、制剂生产过程中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生产技术改进或提高后急需的设备。
研究内容:挥发性成分收集技术及设备;有机溶媒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中药新制剂技术及设备;中药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中药制药工艺集成技术及设备。
研究目标:技术显著创新,设备实用价值大,且通过认证并投产。
5.特色中药保健品研发
本方向重点支持:应用 “浙八味”等浙产名优药材为主要原料或社会需求特大的新功能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浙产著名保健品深度开发; 浙产名优药材保健功能及产品开发;新保健功能方法学研究及产品开发。
研究目标:完成产品研发并获生产批件。
6.创新中药研发平台
结合创新中药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我省中药新药研发的实际需求,根据优势优先的原则,建设中药药效筛选和评价、中药提取和制剂、中药质量标准和安全性等新药临床前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1)中药药效筛选和评价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制备更接近人体疾病发病机理或显示中医证候特色并能较好反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中药疗效的药效学模型;开展中药特色或与国际接轨和规范要求的药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有中药特色或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药效学评价方法、技术和模型,形成技术平台, 完成3个以上有中药特色或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的创新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工作。
(2)中药提取和制剂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充分应用中药化学等现代技术,开展中药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研究;适合中药特点的剂型及现代新剂型应用技术研究;提高药材利用率、产品标准及疗效和节能减排等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中药有效部位纯化和特色中药制剂或新型制剂技术平台,提供3种以上中药提取分离和新制剂技术等服务。
(3)中药质量标准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应用化学和生物等先进技术,开展多个有效成分质控、药效相关指纹图谱或生物活性为指标的综合评价研究;药材、药饮片、提取物、制剂一体化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研究目标:建立有中药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中药质量标准评价方法和指标,形成技术平台, 制订3个以上有中药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和标准的创新中药的质量标准。
(4)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
研究内容:中药过敏性和早期、快速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研究;完善与规范毒性病理学实验和诊断技术;特异、灵敏的病理分析方法和毒代动力学模型研究;有中药特点和被国际认可的评价、管理系统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符合GLP规范、具有中药过敏性或早期、快速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的技术平台,完成三个以上创新中药安全性评价。
7.中药新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针对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大品种技术改造和中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攻克严重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力争突破3-5项制约创新中药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加速推动创新中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水平。
(1)中药筛选评价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用于防治发病率高、治疗药物少的重大疾病中药筛选模型,并能反映中药特色,且与人体疾病相关性密切的评价体系。
研究目标:建立特色中药筛选模型,能开展三种以上创新中药的药效筛选和评价。
(2)中药提取物纯化和干燥技术
研究内容:中药提取物高提取率和快速纯化,并符合环保和经济性;中药提取物高活性、低温快速干燥等。
研究目标:形成中药提取物高提取率和快速纯化和高活性、低温快速干燥体系和参数,完成3-5中药提取物的纯化干燥。
(3)中药质量检测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中药特点,开展以中药活性相关指标为主体的中药质量检测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符合国内或国际规范要求的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制订2-3中药新质量标准。
(4)中药安全性检测技术
研究内容:中药过敏性检测、早期、快速中药毒性检测和毒理学检测新技术。
研究目标:建立中药过敏性检测或早期、快速中药毒性检测和毒性检测新技术,用于2个以上中药的毒理学检测。
(四)医疗器械部分
1.医疗器械与设备开发
(1)中高端诊疗设备及检测仪器
研究内容: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诊治设备及相关产品,开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诊疗设备以及生物医学检测仪器的研发。包括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精确化治疗和微创手术设备、智能化康复装置、面向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的生物传感与生物医学检测仪器等。
研究目标:研制开发若干种中高端诊疗设备和生物医学检测仪器,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2)低成本、普及型医疗器械
研究内容:推进与城乡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相配套的小型诊疗、监护、康复器械设备、以及适于中小型医院的重大高发疾病的预防、检测、预警医疗仪器的开发。
研究目标:完成若干种适于城乡社区中小型医院及家庭使用的医疗仪器、监护和康复设备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SFDA相关批件、争取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示范应用。
2.智能化诊疗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若干重大疾病的诊疗,结合数字化医院以及医疗信息网络的建设,开展生物医学信息数据的挖掘利用和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开发智能化诊疗系统或产品。
研究目标:开发出若干重大高发疾病智能化诊疗系统或产品,并示范应用。
3.医用材料及生物诊断技术
(1)医用复合材料及相关制品
研究内容:开发强度高、韧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的复合生物材料。
研究目标:完成3-5种医用复合材料及相关制品的技术开发,获得3-4个可以临床使用的产品。
(2)医用诊断试剂盒及相关产品
研究内容:面向重大疾病、流行性疾病、常见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精确化治疗技术产品的研制以及生物诊断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的集成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研究目标:申请SFDA临床批文和新药证书,形成产业规模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有望获得若干个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药批件或生产批件,支持的医疗器械品种和技术为市场急需,产品投放市场后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出口创汇。
社会效益分析:支持的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为治疗重大疾病而服务,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提高重大疾病的治疗水平产生较好的作用,所采用的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技术对提高我省的医疗技术具有示范作用。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8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6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生物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农业生物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对于应对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挑战,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我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指出:继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之后,全球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农业生物技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已经揭开了蓬勃发展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技术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手段、生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可以预见,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生物技术”的实施,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相关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新基因资源发掘、植物高效营养、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代谢工程育种、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动植物转基因育种等国家重大生物技术前沿研究课题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业生物产业群或基地,使我省的生物技术科研水平及产业发展速度均名列全国前茅。然而,无论是从科研创新前沿的战略地位,还是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紧迫要求出发,与发达国家和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的生物技术总体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源头创新总体水平不高,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明显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国际公认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二是相关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我省生物技术企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使得最具优势的民间资本没有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研发体系和运转机制尚不完善。省级专业平台-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平台至今仍未建立,大大落后于省内农业科研其它传统学科,省内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研究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等。
因此,根据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基础与特点,“十二五”期间,在重视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的基础上,围绕“发展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以技术创制产品,由产品带动产业,重点围绕动植物设计育种、农业生物安全、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源、农业环境修复等技术及相应产品产业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一批商业化应用生物科技成果,发展壮大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使我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总体目标
围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加强生物技术集成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能力的重大产品,显著提升我省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农业生物产业整体布局,使我省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强省和生物产业大省。在动植物优质种苗、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海洋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质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产业科技链原始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重点推进几个集约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农业新品种分子设计技术
重要动植物品种性状的分子构成解析、优异性状多基因聚合技术;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的信息系统、品种分子设计工程、品种分子设计的技术体系与验证。
2.农业生物安全技术
动植物主要病害病快速检测诊断技术、预警预报技术;农业生物药物生产的新工艺和后处理技术;农产品微量残留物的跟踪溯源和精确快速检测技术。
3.农业生物制造技术
生物大分子和生物小分子的分离、提取和精制技术;发酵过程与分离耦合技术;新型高效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制造技术。生物基材料制造过程的生物合成、化学合成改性及树脂化、材料加工等关键技术。
4.农业生物能源技术
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新技术;能源微藻育种、规模化培养、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应用、油脂提取和转酯化;纤维素类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高生物量能源植物资源培育技术。
5.农业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工业专用型微生物菌种的创制、筛选鉴定、评价技术;高效降解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其它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功能菌株筛选和功能基因改造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
(二)主攻方向
1.农业新品种分子设计技术
以我省水稻、油菜等战略性产业和畜牧、蔬菜、水产、茶叶、果品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农业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和复杂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和改良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性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创制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质和重点培育的转基因新品种。同时针对我省特种生物资源,重点开展我省特有重要珍稀药用真菌资源化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发掘和筛选在特殊环境生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资源,开展人工培育技术研究,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开发深加工系列产品。研究开发海洋渔业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开发水产养殖重大病害监测预报和免疫防治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农业生物安全技术
开展有害生物对动植物寄主的致病和传播机制、生物安全监控预警和生物入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原物-寄主间的互作研究,开发新的抗病策略并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开展重要畜禽病毒的疫病的鉴别诊断和联合基因诊断,以及流行监测和预警关键技术;开展健康种子种苗研究;研制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新型特效生物除草剂、农用抗生素;研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生物兽药;研究建立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研制安全评价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术标准。建立食品从田头到餐桌整个生产、流转过程中生物威胁相关病原体、污染物溯源技术和检测体系。
3.农业生物制造技术
重点开展生物制造相关生物过程中宏观代谢信息和细胞生长环境信息的在线检测技术、生物过程优化和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我省特色与优势的微生物发酵食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特色微生物发酵食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利用高效安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解析影响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后修饰加工的关键因素,提高外源活性蛋白(糖蛋白、白蛋白等)的表达效率,开发生产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及产业化开发。
4.农业生物能源技术
研究开发生物能源产品制造过程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本低、可工业化生产的生物催化工程技术;开展纤维类生物质燃料乙醇、烃烷醚类燃料等新型液体燃料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微生物和藻类油脂的生物柴油绿色生产技术,构建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生物燃气高效制备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集中型沼气生产、高质生物燃气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新型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研发、生物质致密成型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新型能源生物资源定向培育、原料集储、高效低成本转化和高质生物燃料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构建完善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建设生物综合示范工程。
5.农业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开展环境微生物资源化利用,开发环境微生物新的功能基因和新的环境修复农业微生物制剂;开展工程菌构建与改造研究,培育能高效吸附、富集或降解各类污染物的微生物菌株,研制复合生物修复剂;研发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屠宰废水、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研发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的微生物防控,水质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建立高密度养殖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以促进植物生长、培植地力和减轻作物土传病害为目标,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类型菌肥、菌根剂和生长调节剂;研究扩大微生物肥料的原料来源,开发利用基于各种生产生活废料的菌肥及土壤改良剂,推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品产业化;开发高性能的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污染物降解生物新品种,促进有害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修复;推进全降解农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所选定的专项是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需求和我省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生物技术是解决中国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缺乏、气候变化灾害危机和高能源消耗等一系列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气候灾害频发。同时,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改革的推进,农业生境污染、农业从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浙江应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和基础,现代动力装备为两翼的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通过科技专题的实施,突破一批生物技术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人才将为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生物技术型现代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2.8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2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一)发展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一批设计企业崭露头角,制造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成功实现转型。网络通信产业规模增长较快,研究和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发展亮点不断涌现,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网络通信产业基地。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基础较为扎实,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标识和传感器件制造、商业化应用开发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嵌入式技术已在电子信息、移动通讯、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装备等产业中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具备产业化基础。云服务已经从概念走向了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云服务模型和架构,已开展了云计算服务应用实践。
(二)专项设立的意义
1.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领域,浙江省基础良好,但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产品技术含量仍然不高,产业层次有待提高;人才缺乏,产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支撑矛盾日益突出;专业化生产与产品工艺相对较弱,产业结构有待提升。
2.通信网络领域,我省总体水平还较低,其产品在种类、产量和产值等方面与国内外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产品和设备的研制生产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研发的深度和规模不够,研究的持续性、系统性不强;成果尚未能满足生产需求。
3.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领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主要器件依懒进口,部分核心技术产业化不够、突破性不够、规模化程度也不够。
4.云计算与高端软件领域,云计算是可发展成万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但我省云计算产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志性云计算成功案例尚需培育,关键技术与公共平台的研发与构建不足,相关标准缺失,云服务需丰富,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需完善。
综上所述,以集成电路、通信网络、物联网、高端软件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方向,是我省优先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点支持领域。“十二五”期间“新一代网络信息”重大专项拟围绕上述四个领域展开,通过专项的实施,将对我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重大专项,以技术创新向产业化转化为目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政府推进力度,以企业实施为主导,积极做到:继续巩固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IP核、IC设计直到产品的产业链;培育面向新一代网络技术的产品及网络安全系统的研发;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克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软硬件;突破高端软件难题,保持软件产品技术和产业规模的国内先进水平。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战略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指标:
(1)技术创新。培育技术产业联盟3-5个,组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50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0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编制与新一代网络信息高端技术有关的国际标准2-3项,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新一代网络信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
(2)示范应用。安排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100项,到2015年,基本构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体系。
(3)总量规模。到2015年,建设在国内有影响的产业集群3-5个,集聚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国内行业领军企业5-10家、规模企业20家,使浙江省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与网络大省。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重点解决数字音视频、视频监控和物联网等行业应用集成电路和特种工艺芯片相关技术,培育并延伸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关键元器件为突破口,以片式化、微型化、高性能化、无害化为目标,突破材料与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形成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产业体系。
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宽带无线数字通信装备、卫星通信导航装备等方向相关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围绕新一代互联网应用,解决“智慧城市”和“智慧浙江”建设所需网络产品及网络安全系统关键技术;以光通信产业为基础和支柱,解决高附加值的高端光通信器件相关技术,解决构建各类支撑信息基础设施的光通信网络相关技术;重点开发适合“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开发相应设备。
解决物联网感知层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积极培育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商,加快形成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传输设备制造及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围绕物联网网络层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及控制等环节,解决网络优化等关键技术,提升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解决面向客户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和研发的共性问题,培育一批具备国家行业系统实施资质、满足重要技术工程准入条件的设备和应用系统集成商;提升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改造与IT领域新产品研发能力,以嵌入式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和产业化。
以云管理、云存储等云计算相关核心技术和云服务模式研究为目标,重点突破云计算高端软件相关技术难题,实现重点领域的云计算项目建设与示范应用;构建云计算技术创新体系和面向产业服务、社会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若干云计算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云计算技术体系中网络通讯设备、平台软件与应用服务等关键问题。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期间,本重大专项拟围绕以下四个重点领域开展攻关工作。
1.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领域
(1)以专用芯片设计为突破口,重点支持物联网、通信与移动多媒体、数字音视频、智能电网与新能源、LED与平板显示、工业控制、医疗电子、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的专业芯片设计,支持IP核复用技术和产品。
(2)以新型封装测试技术为导向,支持球栅阵列(BGA)、针栅阵列(PGA)、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件(MCM)、系统级封装(SIP)等高密度封装产品及其测试。
(3)以合作交流为载体,支持EDA设计软件、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应用。
(4)以共性技术和材料研究为切入口,支持基础类新型电子元器件。包括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超级电容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共性技术问题。
(5)以应用和产业调整为导向,支持应用类新型电子元器件。包括高亮度LED外延技术、高效LED芯片技术、高效LED的封装/荧光粉/组件技术;小型、高频、低能耗、高精度的新型压电声波器件和应用组件技术;IGBT管芯设计技术;低成本、高频段、大容量、高可靠射频传感器件和微纳传感器与执行器核心元器件技术;高性能伺服驱动部件和新型执行驱动部件等共性技术问题。
2.通信网络领域
(1)支持先进的现代通信系统相关技术。包括基于后3G的移动通信技术、LTE技术;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导航和定位技术;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和海上卫星应急通信技术的应用等
(2)支持新一代网络路由、交换、网关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企业级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产品;用于网络产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模块、软件;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NGN)的软交换软件与设备的研发;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网络管理软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
(3)支持光/无线混合宽带接入网络技术。包括适应宽带化、泛在性需求的网络设备研发、光/无线混合宽带接入网络组网技术、超高频宽带传输技术、相关的仪器仪表和FTTH设备等的研发。
(4)支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的研究。包括基于下一代广播网络(NGB)、数字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数字广播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基于“三网融合”业务的广电设备等;广电网络监测技术、移动IP组播、超低时延编解码、静噪抑制技术、网上传播视听节目监控技术等。
3.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领域
(1)支持信息感知设备和相关核心技术。包括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研发,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传感器部件及其网络化应用技术,多个传感器的单芯片集成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新工艺与产业化等。
(2)支持物联网信息传输、存储的相关技术。包括大容量数据存储、高效率传输设备及数据压缩、处理技术,异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技术和设备,无线传感网的组网稳定性、测试检测技术和集成测试验证技术,特殊联网方法的构建及相关技术。
(3)支持物联网相关软件研发与标准化。包括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嵌入式技术、中间件,面向应用领域的异型智能终端间数据传输控制中间件平台,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标准化研究。
(4)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典型示范。根据我省的产业特点和优势,重点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制造过程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若干家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5)支持嵌入式技术和产品,提高其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作用。包括嵌入式数字化感知音视频技术,高可靠性的嵌入式感知仪器仪表技术与产业化,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仪表嵌入式平台技术,特殊领域的嵌入式技术等。
4.云计算与高端软件领域
(1)支持云计算支撑平台技术与产品。包括面向云计算的复杂计算环境中系统管理与性能优化技术、云计算安全与云集成技术、海量数据云存储与共享技术,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网络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基于虚拟机的资源智能感知与优化调度技术,云计算可扩展性和资源负载均衡技术,基于并行计算框架的可靠容错、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绿色云计算技术等。
(2)支持云计算服务平台技术与产品。包括云服务高效、快速开发平台与支撑工具产品,支持PaaS、IaaS、SaaS服务的平台技术与产品,支持弹性需求的云计算服务质量保证与服务管理技术,云服务流程的设计、验证与优化技术,云服务经济学建模技术等。
(3)支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示范。重点发展面向我省重点行业和战略性产业、支持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和智慧城市的云计算平台和高端软件系统,包括面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数字家庭、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开展基于云的传统高端软件改造与应用示范工程。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专项的实施,可以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变革、服务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产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保持我省在网络信息产业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在全社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风尚。
通过实施专项,可产生良好经济效益,预计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20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企业8家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7.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5.5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5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5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高端制造产业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表现为技术上高端、 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部位。 高端制造产业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浙江省制造业具备相当规模,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一个制造业大省。目前我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特种设备制造业等的年产值在8000亿左右。发展高端制造业是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的重大机电装备科技专项,紧紧围绕制约我省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专项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对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中高档数控加工设备和特色产业关键设备等3个重点研究领域的项目进行立项资助,成功攻克了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省机电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研究领域,先后支持了“一百万吨乙烯装置用汽轮机开发”、“大型煤化工内压缩空分装置关键技术开发”、“大型冲击式水力发电设备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等68个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累计攻克关键共性技术150项,申请各类专利254项,其中发明专利103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64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在中高档数控加工设备研究领域,先后支持了“五轴联动高速龙门加工中心”、“CNC汽车车轮旋压机产业化开发”、“高性能七轴五联动数控成形磨削机床及关键技术研究”、“超临界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精密高效加工特种铣刀”、“开发MKC7150×60数控精密剪刃成形磨床系列”、“大型数控落地铣镗床的开发”等38个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累计攻克关键共性技术89项,申请各类专利257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已获得授权专利188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在特色产业关键设备研究领域,先后支持了“全自动液体饮料生产线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钢筋混泥土链锯切割机研制及产业化”、“收获倒伏作物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YJKS3型高速经编机研究开发”、“突破绿色壁垒的电动工具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等88个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累计攻克关键共性技术201项,申请各类专利559项,其中发明专利144项,已获得授权专利414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通过专项的实施,加速创新资源向企业积聚,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成果,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企业,并为我省机电装备制造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省机电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必须充分重视的挑战和问题。(1)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为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配套的设计、制造能力不强。我省除工业汽轮机、大型空分装置等少量装备的生产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外,绝大部分与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2)由于我省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端,所以往往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致使我省制造业在品牌方面竞争力不足。(3)产品能耗高,效率低。我省的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制约着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4)装备产品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较低。我省装备产品的核心控制系统外购的较多,自主开发不足,导致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高。
二、总体目标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重点,突出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强产业导向,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提升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提升三大工程,构建技术创新、行业支撑、产业配套、品牌服务和要素保障五大体系,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我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及关键基础部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套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推动部(套)件集成化、基础件高端化、铸锻件大型化、优势装备规模化,引领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根据上述要求,确定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及石化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煤炭及大型露天矿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电子、生物和医药等高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印刷机械,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大型铸锻件等14 个大类产品作为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制造的重点领域。通过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时期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建设推广示范工程30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示范企业150家,培养高端装备研究、设计和制造的高级人才1500名,提升我省产业集群的机电装备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2.年新增产值2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以上,为在2015年我省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2万亿元、出口交货值达到3000亿元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15-20项,形成国家标准或草案15项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达到6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200项以上,建立和发展15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关键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对高端装备和成套设备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可靠性、安全联锁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基本实现部分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
2.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全寿命周期绿色制造技术,设计和制造过程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制造装备的精密化、高效与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面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的高性能数控加工装备。
3.光机电及其应用集成技术。结合我省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研究光机电集成技术及其应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关键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本专项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攻关方向为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及区域特色产业关键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以解决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
通过对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可靠性、强化与节能、安全联锁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配套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提高我省与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衔接配套的能力。具体包括:大功率动力装置、清洁高效发电、轨道交通、特大型空分等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极端承压设备、核电用泵及阀门等核电和油气储输关联设备,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与综合利用先进装备,大型港口与物流装备、船舶动力与大型船舶制造,航空航天装备,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及石化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矿山及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大型高效工程施工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工业装备安全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
重点开发面向制造业的高精度、智能化、复合化的主机设备及关键功能部件,主机包括多轴联动及复合加工机床、高速及高效加工机床、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面向汽车零部件制造需要的高效、高可靠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关键功能部件包括高性能数控系统、高速高精度主轴单元、动力刀架、高速换刀机构、高速/ 高精度数控转台、精密工具系统等。关键基础件包括大型、高速、精密轴承,高性能、高可靠性液压件及系统,大型、高参数密封件,高参数齿轮传动装置,大型精密模具,高强度紧固件等。
3.特色产业关键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
围绕我省区域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运用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加工工艺等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关键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和潜在技术优势的装备产品。重点开发高性能机械基础件、数控化的纺织装备、轻工装备、印刷机械,智能化仪器仪表、数据化医疗仪器与设备,电力传输、智能化电闸与工业电器、激光与制导器件、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柔性制造关键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面向制造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在线检测、自动化装配技术,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测试、计量、标准等技术。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浙江能为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配套的主要关键设备包括空分设备、汽轮机、余热锅炉、成套控制系统等。在大型空分装置关键技术、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关键技术等方面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内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我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公司,国内工业汽轮机研究和生产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唯一能按用户的特殊需要,非标准设计制造工业汽轮机的厂家。产品符合API612、NEMA、DIN等国际标准,并跻身于由少数几家国际著名公司控制的高端产品市场领域。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大型煤化工内压缩空分装置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依托国家重点大型化工工程项目:大唐国际发电股份在内蒙古多伦县投产的46万吨煤基烯烃生成聚丙烯项目,开发成功三套58000m3/h(氧)内压缩空分设备,在国内空分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杭州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则是我国大型锅炉制造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余热锅炉研究、开发和制造基地。已先后研制、开发、制造了23-256MW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冶金行业余热锅炉、燃煤高炉煤气、水煤浆等燃料的电站锅炉、新型1000MW及以下大型火电核电配套辅机等,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控集团的控制系统在打破国外产品在中低端控制系统方面的垄断后,在中石化炼油主装置、煤化工等重大项目上获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此外,我省还有一大批为国家大工业生产配套的动力设备生产厂家,它们生产的各种流程泵、特种泵在国家大型石化等行业中得到应用。本实施方案建议安排的国家工程和大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装备既是基于我省现有技术基础,能够在短期内实施的项目,同时又可以继续增强我省在大型空分装置和大功率动力装置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提高我省本地企业的竞争能力。
浙江现已基本具备发展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的条件。如宁波海天集团年产16000台精密注塑机,其产量和销售额长期处中国同行业首位,也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专业生产塑料注射成型机的企业。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精密平面磨床制造公司,是卧轴矩台、立轴矩台、强力成形、龙门式等四大类磨床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者。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继德国SAACKE、意大利CARBITAL、日本NACHI、SANYO以外第5家具备超临界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精密高效加工特种铣刀设计制造能力的厂商,打破了国外刀具厂商在汽轮机行业典型复杂零部件加工领域的垄断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的生产领域,浙江企业结合区域块状经济的特点和原有的优势,继续在注塑机、磨床、拉床、锯床等方面保持领先,由于浙江具有产品的上下游链条完整等特点,近几年我省在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地位也不断稳固。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针对高性能数控化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可以进一步巩固本省企业的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经济的特点具有明显区域块状特征,像杭州、金华的汽车零部件、新昌的轴承及轴承生产装备,温州的低压电气、制鞋及装备、包装设备、制药装备,黄岩的模具,永康的五金工具等,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形成上下游生产链,在该领域占有全国乃至全世界市场的相当份额。浙江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特色经济所支撑。从单元技术来说,也许都不是领先,但是集成以后的技术水平却非常先进。对具有浙江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与特色产业相符合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对这些产业基地的产品及装备的技术支持,可以保证浙江经济继续引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0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8.5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5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节能环保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节能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2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地方财政超过2600亿元。全省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0%以上。同时,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围绕“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任务,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认真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全省能源利用状况明显改善,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72吨标准煤,五年累计下降2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转型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排放总量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目前,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已居全国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降低能耗的空间仍然较大。同时,我省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结构节能贡献难以有效显现;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难度加大,居民生活用能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用能需求持续刚性增加。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在全国全面开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的节能目标,节能减排工作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对于保障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我省未来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难得的机遇。近年来,余温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能耗产业节能技术、LED照明等照明新技术、建筑节能新技术等发展迅速,为浙江省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速高能耗产业节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了有力支持。组织实施我省节能重大科技专项,以总能系统的经济分析为核心,以能量的梯级利用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有效整合、集成科技资源,攻克若干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技术、节能装备和节能产品,将有利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
二、总体目标
本专项拟围绕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培育方向的余温余热利用、高效照明产品和节能服务等,结合我省节能发展需求,选择余热余能余压利用技术、高能耗行业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典型机电产品的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的高效输配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材产品、交通运输节能技术和其他重要工业领域的节能技术等八个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攻关。到“十二五”末,通过专项项目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突破余热余能余压利用、LED照明、节能机电产品、智能电网高效输配电、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冶金、建材、石化、纺织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技术。余热余能余压利用、绿色照明、建筑节能等级技术和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技术集成和工程应用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先进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和节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对浙江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达到25%以上。
2.在8个节能技术主要方向实施100多项重大(重点)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关键共性技术150项以上,新产品200项以上。专利(含软件著作权)申请和授权达到3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50项以上。培养节能技术与管理人才500名以上。
3.在余热余能余压利用、工业节能、照明节能、机电产品节能、智能电网高效输配电、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节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重点企业70家以上,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70项以上。到2015年,预计全省节能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增长率不低于12%。
4.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为依托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以节能技术基础创新、应用开发和资源共享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和基地平台建设,增强我省节能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条件,提升我省节能产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水平。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余热、余能、余压利用技术
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余热、余能、余压回收利用技术;
2.高能耗行业节能技术
高效洁净燃烧技术;金属冶炼和加工节能技术;传统建材生产节能技术;纺织印染和化工节能技术;能量利用系统的计量、监测、管理、控制技术;能量系统节能综合优化技术与服务平台。
3.照明节能技术
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高效照明光源驱动控制技术与应用。
4.典型机电产品的节能技术
泵、风机、电机、空调、制冷、热泵等机电产品节能技术;高效率大功率变频器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机电系统节能技术。
5.智能电网的高效传输技术及其产品
分布式新能源高效接入技术、柔性输电技术、先进高效电储能技术、高效节能型电力装备、高效电气开关设备、高效电能转换装置。
6.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材产品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关键和共性技术与集成示范;新建建筑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与集成示范;绿色建材产品的性能优化与工业化生产技术。
7.交通运输节能技术
智能交通节能减排技术;交通动力节能减排技术;节能型轨道交通集成优化控制技术。
8.其他重要工业领域的节能技术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1.余热、余能、余压利用技术
新型余热锅炉技术与应用;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余热回用型蓄热式有机废气燃烧技术与关键设备;按能量的品位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总能系统全工况特性分析与节能综合优化技术;冷热电联产及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技术。
2.高能耗行业节能技术
(1)高效洁净燃烧技术
煤的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关键设备;工业炉窑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与关键设备。
(2)金属冶炼和制品加工行业节能技术与装备
金属热处理综合节能技术及装备;金属锻造综合节能技术及装备;金属冶炼综合节能技术及装备。
(3)传统建材行业节能技术与装备
水泥配方优化与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提升与应用;玻璃配方优化与熔窑全氧燃烧等玻璃熔窑节能技术提升与应用;瓷砖等建筑陶瓷减薄技术与烧结工艺优化。
(4)化工、石化行业节能技术与装备
新型催化剂及反应助剂;超临界分离和反应等新分离技术和反应技术;新型换热器和分离器;高效反应和分离内件技术;新型复合加热真空干燥技术与设备;石化设备优化控制技术;化工过程强化、过程集成和工艺与装备匹配技术;化工流程工业低温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成套技术;基于安全与节能的高完整性联锁技术。
(5)纺织印染行业节能技术与装备
新型重力热管、紧凑式换热器、喷射式、蒸汽压缩式和吸收式热泵技术;废气与废水的余热利用技术;节能型高效数码喷印技术。
(6)能量利用系统的计量、监测、控制技术
能量利用系统的计量、监测仪器仪表和控制器,节能装备的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数据采集、计量、诊断、评估、公示、审计和结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节能服务管理平台或软件系统。
3.照明节能技术
(1)功率型LED芯片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功率型LED芯片的制造技术;大功率LED器件产业化装备与测试技术。
(2)LED器件封装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新型白光LED器件设计与制造;功率型LED器件封装用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功率型LED器件封装技术及产业化。
(3)LED器件应用关键技术及示范
用于通用照明领域的白光LED器件技术;定制化LED照明解决方案及技术。
(4)高效照明光源驱动控制技术
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无极灯、LED灯等节能照明光源驱动控制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4.典型机电产品的节能技术
(1)电机高效节能技术
高效新颖电机;特种节能电机;高速节能电机等研制及产业化。
(2)功率变换技术
高效功率变流器;节能型牵引装置;高密度功率变换单元;节能型电力电子变换控制技术
(3)泵、阀和风机节能技术
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喷射式热泵;新能源复合式热泵;余热驱动的吸收式热泵;保压油泵;空调制冷系统冷凝热回收利用和蓄冷(热)技术;泵、阀和风机综合节能技术。
5.智能电网的高效输配电技术
节能型分布式电网控制技术;最优潮流优化技术;智能电网高效输配电监测单元;柔性输电装备;高效储能系统;高效互动技术与装备;电动汽车等大容量接入系统的电网优化设计;高效电力传输装备;节能型电气开关设备;高效电能转换装备等。
6.建筑节能技术和绿色建材产品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开发及示范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适用技术;既有建筑节能设计及配套施工关键技术;既有建筑节能产品及评估体系;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监管体系;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节能监测控制系统和建筑能源管理平台。
(2)新建建筑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示范
夏热冬冷地区与建筑物同寿命的新型保温隔热体系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体系的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及模拟软件;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及验收测评标准;复合型围护结构材料、体系设计、施工和验收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
(3)绿色低碳建筑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及示范
绿色低碳城市及城镇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区域化建筑应用关键技术;绿色低碳建筑关键和共性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
(4)绿色建材产品
无机类保温隔热砂浆;新型自保温墙体材料;中空与low-E玻璃;玻璃隔热涂料;屋顶和外墙隔热涂料;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绿色建材产品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建筑节能新材料及系统开发;地方特色建材部品化及生产工艺优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以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江河湖海泥等为原料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和应用技术。
7.交通运输节能技术
智能交通节能技术;公路、内河交通运输工具节能技术;电动交通工具节能技术;道路、隧道、服务区、收费站节能减排新技术;道路施工与港口机械节能技术;新颖轨道交通控制技术;高效牵引电机与高效电力牵引装置;机动车节能与排气净化技术;温拌沥青铺路技术;轮胎节能新技术。
8.其他重要工业领域的节能技术
新型节能添加剂和助剂;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能耗的节能技术和装备;电力(热电)、造纸、非矿加工、环保等产业的综合节能技术。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组织实施节能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在传统高能耗产业的高效节能以及余热余压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绿色照明、建筑节能、典型机电产品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等方面开发一批显示度大、产业带动性明显、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我省节能技术进步、加速高能耗产业的节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专项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为我省“十二五”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的节能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专项实施,将有效提升我省节能技术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项目牵引和产学研合作,建立若干个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攻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加快高能耗产业的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带动节能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2.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与地方配套10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7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8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环保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环保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一)专项设立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省环保技术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按照《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省建设、污染减排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重点环保科研项目,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五年来,全省共实施省级各类环保项目近300项,投入财政科研项目经费1.085亿元,近2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一等奖,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培养了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省特聘专家和省151人才等一大批环保科技创新人才。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了我省环保事业急需的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显著提升了环境科技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支撑能力和水平,为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完成国家减排任务,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削减21.1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削减18.15%,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5%和15.1%削减目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虽然我省“十一五”环保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当前不断深化的污染减排、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仍显不足。一是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与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污染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总体上运行成本高、成套化程度低,一些应用基础性技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二是在复杂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污水脱氮除磷、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烟气脱硝、恶臭气体控制、CO2捕集及其他温室气体减排、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有待提高;三是环保科研综合实力尚需加强,环保技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科研核心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仍偏少,环保技术创新缺乏合力,科技创新载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资金、人力的投入和企业研发机构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产品;五是相对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环保科技投入仍显不足,环保技术具有公益性,更需要政府投入,尤其是一些环保重点关键技术,急需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基础性和原创性科研工作投入亟待加强。
(二)实施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环保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环境资源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强化环境质量的改善。当前,我省八大流域部分河段和平原河网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湖库以及城市内的小型景观水体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大量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灰霾天气频发,酸雨污染仍较严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和经济持续增长,我省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力不足和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等问题更加凸显,迫切需要开展各类污染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研究。
推进科技减排,控制污染物总量对环保技术的需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上升,而国家将进一步提高减排要求。面对减排空间的进一步收窄和减排潜力的不断趋弱,减排难度将持续增加,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COD和氨氮减排技术、脱硫脱硝技术的研发力度,以科技推进减排工作的持续深入。
减少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对环境科技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常规污染与新型污染并存,各种污染因子的叠加影响,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问题增加,环境污染事故仍处于易发多发阶段,迫切需要研究环境污染源头预防、高效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的科学技术。同时,加强环境风险监控与预警,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等技术研究。
发展环保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对环境科技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省已将环保产业列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重点加强各类污染防治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提高环保装备成套化水平,促进全省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产业水平为重点,加强环保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等技术瓶颈,显著提升全省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造就一批环保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队伍,为完成国家减排任务、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环保技术项目,攻克100项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力争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湖库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技术集成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三)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环保适用技术示范工程。结合省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的实施,以及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建设一批相应的示范工程,为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四)造就一批环保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环保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研发技术骨干,提升一批环保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水平,着力培育若干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围绕污染减排、水质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以实现COD和氨氮减排、废水治理、饮用水厂提标为最紧迫任务。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示范性的废水综合治理与再生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共性技术,并在典型区域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与生态健康风险,保障饮用水质的健康安全。
重点行业废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围绕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医药、化工、含铅蓄电池等重点行业废水水量大、毒性高、盐分高、难生物降解的特点,以实现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利用为目标,重点研究上述行业废水的水质毒性和生态健康风险,提出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降低废水水质风险的有效技术方法;研究开发高效的废水预处理、生物强化处理以及废水深度处理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成套装备,促进COD、氮磷和重金属的减排,提高废水再生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加强适用于企业废水处理工程改造的集约化、模块化设备的研发。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针对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提标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进水水量和水质难控制,以及脱氮除磷过程中运行费用高的问题,以促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稳定运行为目标,研究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既有工艺技术处理性能的有效方法;开发促进难降解COD和氨氮稳定达标的深度二级生化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探索入网企业水量水质的有效监控手段、监管模式以及管网的科学化控制管理技术,提高污水厂对进水水量和水质的可控性。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围绕我省饮用水水源微污染日益严重,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后很多水厂面临提标改造的难题,以及广大群众对优质、健康饮用水的需求,以保障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为最终目标,从水源保护与修复、净水材料与工程技术提升、消毒技术提升和管网安全输配四个环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进行集成创新,最终形成适合城市饮用水厂提标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处理、以及直饮水供给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并针对区域性的有毒有害特殊污染物提供有效的净水技术储备。
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结合我省“十二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目标,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工作任务,开展先进高效的针对各个重点行业的大气多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资源回收型污染控制技术、新型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气象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等,通过综合集成和应用示范,提升我省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水平,促进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由单项治理向综合治理和资源化方向发展。
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控制技术。针对燃煤电厂燃煤的特点、煤种变化、负荷变化等复杂多变工况,以及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排放特征,重点开展基于现有湿法脱硫工艺中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通过消化吸收引进高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SCR催化剂及国产化设备;开发高性能复合微细粒子(PM10、PM2.5)控制技术,并研制关键设备;研究高效吸收/吸附材料,开发高效、低成本、操作方便的CO2捕集和综合利用技术。
工业炉窑烟气污染控制技术。根据我国工业炉窑负荷变化大、煤种变化大、热效率低,以及烟气温度低、烟气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考虑污染物控制工艺的经济性,重点开发针对工业炉窑的多污染物(NOx、SO2、汞等)联合控制工艺,实现烟气污染物高效经济脱除;重点开发工业炉窑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和成型工艺;研究适应性强的工业炉窑低温燃烧和SNCR烟气脱硝技术与装备;研究利用电石渣等工业废料进行烟气脱硫的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冶炼炉、矿热炉和水泥炉窑等炉窑烟气温度高、变化大的特点,研究开发高温除尘和脱硫脱销技术与设备。
有毒有害废气污染净化技术。针对化工、制药、建材等典型行业废气成分复杂、排放源多的特点,开展低浓度VOCs的催化氧化技术,重点突破催化剂热稳定性差和易失活的问题;对中、高浓度的VOCs,开发高效吸收、吸附材料,实现有用成分回收及资源化。研究多种VOCs组分在氧化过程的相互影响规律,开发多功能催化剂,实现多种污染物低温协同脱除。开展恶臭有害废气生物净化技术,重点攻克低水溶性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和废气深度处理问题,开发特效生物菌剂,研究与生物降解相匹配的预处理技术或耦合工艺,优化系统内污染物的气、液、固相传质与生化反应过程。开发工业废气中二噁英和重金属排放控制技术。
3.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针对我省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我省的迫切需求,通过研发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技术及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提出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在全省大中型工业、市政、农业等领域重点开展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及装备,以及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及装备等研究。
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前景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装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减量化技术与土地利用、制活性炭等先进技术。 研究“城市矿产”、副产石膏、河道淤泥与市政建设泥浆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及装备。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化技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新工艺及新装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焚烧厂沥滤液的污染治理适用技术,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等重点源的CO2、CH4和NOx等温室气体的源头减排技术。研究农林牧副渔业固体废物快速脱水、高效除臭发酵处理及资源化高值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
土壤污染控制技术。通过揭示典型流域、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土壤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单一或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原位或异位修复技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新修复技术,重点研究工业污染场地物化修复关键技术与设备、农田土壤强化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机理、防治与修复技术及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过程与规律,污染土壤及污染地下水的联合修复技术。
4.流域/区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
针对流域水环境、区域大气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系统开展环境污染特征与综合治理研究,建立流域、区域多种类污染源综合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
流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针对我省八大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重点研究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水生态安全分析技术;研究流域污染综合控制分级分区管理技术,提出流域污染目标负荷管理和区域系统控制方案;研究改善河道自然水体生态系统的原位强化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流域水生态健康生态系统构建与修复技术。
湖、库富营养化综合防控技术。针对主要湖库富营养化突出、生态失衡、蓝藻频发等问题,重点研究流域湖、库藻类暴发机理与预警系统构建技术;以规模化生态重建和营养盐转移为目标,开展湖库滨岸带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藻类综合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湿地健康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保育技术。
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重点研发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废水达标处理与固体废弃物高效安全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种植业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氮磷污染的生物生态净化成套技术;为提高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高效低耗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设备成套化开发。
气象、气候变化应对与区域污染控制技术。为应对气象与气候变化,遏制区域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的形势,研究气象监测技术与设备、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监测技术、固碳增汇与低碳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输送、转化机制与综合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修复技术。
5.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
开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是推进重点行业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带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发展模式转变,支撑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根本性转变,以及应对全球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挑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开展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对实现污染物源头控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技术。以大型石化及精细化工、食品精深加工、现代医药、新型特种造纸、金属深加工及制品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研发区域大尺度层面多产业生态链接关键技术,园区间循环经济动静脉产业耦合和共生构建关键技术,园区生态化发展关键技术,形成区域生态产业系统;同时研发面向环境管理服务的决策支撑体系,支撑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印染、造纸、电镀、铅蓄电池、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集成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推动化工、制药、建材等重点行业技术升级的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重点研究无毒低毒溶剂和催化剂替代工艺,加强绿色技术与新装备的集成开发和应用。
6.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技术
我省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仍然处于高发期,迫切需要拓展环境监控的内容和手段,加强环境预警与应急保障技术和装备研发,从而推进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全面提升。
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和仪器装备。加强既有环境和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在我省的适用性研究,改进优化核心单元和部件,以提高自动在线监测仪器的运行率和数据准确性。研究开发特殊污染物和水质综合毒性的新型快速检测或在线监测技术、仪器设备和功能试剂,提高检测效率和在线监控能力。研究大气污染和流域、湖库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预警技术和仪器装备。研究饮用水水源污染和蓝藻水华预警技术与设备,研究空气质量预警技术与设备。研究环境污染事故的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和便携式仪器设备。优化环境辐射连续监测系统监测技术,加强核爆和核泄漏应急监测、核设施预警监测和突发核事故应急监测等涉核活动监测技术研究。
(二)主攻方向
1.重点行业废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
(1)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医药、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废水的高效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
(2)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与装备;
(3)废水中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水质风险与控制技术。
2.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减排关键技术
(1)入网企业排放水量和水质管理与调控技术;
(2)城镇污水处理厂难降解COD的深度处理和氨氮的稳定去除技术;
(3)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高效、低耗脱氮除磷技术;
(4)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
3.饮用水安全保障与提标技术
(1)受污染水源的水质改善与修复技术;
(2)集中式饮用水厂的提标创新技术与装备和饮用水安全消毒方法与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技术;
(3)村镇饮用水安全处理技术与设备。
4.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关键技术
(1)高效、稳定的资源化脱硫关键技术与设备;
(2)基于主流脱硫工艺的SO2、NOx和Hg等多污染物联合控制关键技术;
(3)湿法脱硫脱汞协同控制技术。
5.工业炉窑烟气脱硝技术
(1)适应工业炉窑烟气特点的低温SCR催化剂核心配方、制备与成型技术;
(2)低温SCR脱硝工艺集成技术;
(3)SNCR脱硝工艺集成技术。
6.有毒有害废气处理技术
(1)复合微细粒子(PM10、PM2.5)高效控制技术;
(2)VOCs的催化氧化技术与设备;
(3)中高浓度有机废气回收利用技术;
(4)垃圾焚烧烟气高温除尘脱酸一体化技术;
(5)恶臭气体污染控制技术;
(6)餐饮业油烟废气高效净化技术。
7.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及装备
(1)节能减排型污泥处理处置一体化技术及设备;
(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土地利用及次生污染防控技术;
(3)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4)工业炉窑对污泥的协同焚烧处理技术及装备。
8.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1)医药、化工行业固态和液态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2)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资源化综合处置技术及装备;
(3)含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固体废渣综合处置技术与装备;
(4)废旧电子电器及拆解残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
(5)各种石膏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6)生物加工行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及高值利用技术。
9.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新工艺及新装备
(1)生活垃圾分类、分选及回收等成套设备;
(2)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及装备;
(3)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焚烧厂沥滤液节能型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
10.土壤污染修复关键技术
(1)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联合修复技术及装备;
(3)土壤污染风险及修复评估技术。
11.流域水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关键技术
(1)流域、湿地水生态健康与水生态安全系统构建与修复技术;
(2)流域、湖库藻类暴发机理、预警系统构建、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3)河道原位强化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12.气象、气候变化应对与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
(1)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关键技术;
(2)气象与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技术与装备;
(3)温室气体减排和二氧化碳捕集、固碳、资源化和封存技术;
(4)后酸雨时期酸雨污染机理研究和控制技术。
13.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
(1)养殖业废水达标处理、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关键技术;
(3)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4)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和成套装备。
14.循环经济技术
(1)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链循环经济构建技术;
(2)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循环经济构建技术;
(3)再生金属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技术;
(4)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决策支撑技术。
15.环境清洁技术
(1)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工艺及装备;
(2)环境功能型助剂与材料;
(3)交通运输工具等移动源排放净化技术;
(4)环境放射性污染物防治技术;
16.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
(1)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预警与处置技术;
(2)智能化的环境传感器与遥感探测设备
(3)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
(4)既有环境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性能提升技术;
(5)湖库蓝藻水华及饮用水源污染预警技术与应急处理技术;
(6)核设施和环境辐射的监测技术与设备;
(7)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技术和便携式仪器设备。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十二五”期间,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计划,拟在水污染综合防治、气污染综合防治、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防治、流域/区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和应急保障技术等重点领域着力突一批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培育造就一批环保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队伍,力争在污染物总量减排、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湖库富营养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技术集成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较大提升全省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优化适用技术,全面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的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及环保服务企业的成长,为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为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下达给我省的减排任务,实现环保产业年销售收入6500亿元,保持我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做出积极贡献,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0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与地方配套7.8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2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迫于石油资源紧缺和空气污染严重双重压力,世界汽车工业正面临动力系统转型的重要时期,各个汽车大国纷纷加大了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高度一致地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和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十五”以来,我国政府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持续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显著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目前,动力电池、永磁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纯电动汽车小批量示范运行已在特定区域展开,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成果已经获得示范验证。截至2011年6月,国内累计超过15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
我省是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大省,零部件生产规模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整车生产的自主品牌优势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在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总成结构材料和工艺创新、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研究领域进行立项资助,突破了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省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对我省自主品牌整车产品的发展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重大专项的实施也带动了我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吉利汽车、众泰汽车、青年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以及万向集团等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都得到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的资助,在整车集成、电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近百项。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10年11月,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了“以打造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先导区与推广应用示范区为目标,按照‘逐步推进、整零并重、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两大系列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以‘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特色的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并且明确提出了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
从总体上讲,我省作为国内启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消费市场培育、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相比,我省(包括我国)在新能源车型正向开发、节能与轻量化、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和批量生产一致性、整车电气安全可靠性等技术和性能指标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电极、电解质和隔膜等关键材料的对外依存度还很高,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我省在全国乃至全球新一轮汽车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省设立“十二五”新能源汽车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关,这对我省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目标
1. 在整车制造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掌握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200项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2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项以上。
2. 建立和发展2个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培育30家左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示范企业,培养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500名以上,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全省新能源整车产值达到100 亿元以上,关键零部件产值达到200 亿元以上。
3. 结合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工作,在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若干个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测试分析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源共享支撑。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车用电驱动动力及辅助系统关键技术
我省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主要关键技术均取得重大进展,电机、电池和电控三大关键技术初步达到了试运行的基本功能需求。但是,电池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和批量生产一致性等性能指标尚不能满足大规模商业化要求,电池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尚需要进行国产化技术攻关,电池管理系统需要升级,电气安全性亟待提高,电机输出特性、功率密度、效率和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制约了整车性能的提高,电机驱动控制器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完善。此外,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配套需求,提升整车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性能,还需要对制动、转向和空调等系统的电气化总成的产业化技术进行攻关。
以上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带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提升,为提高纯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性能、延长续航里程、降低制造成本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2.新能源汽车多车型整车开发技术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现有各种技术均存在局限性,多车型均衡发展可以取长补短,加快示范推广进程,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目前,我省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主,而且都是基于传统燃油汽车的总体架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指标急需提升,其中整车材料结构的轻量化开发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增程式纯电动轿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轿车产品技术尚待发展;混合动力客车的开发生产尚属起步阶段,其动力总成系统的国产化还有大量的技术攻关工作。
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明显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整车企业在产业技术领域和市场推广应用中的竞争力。
3.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基础平台技术
进入“十二五”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技术攻关已从前期的基本功能实现发展到了产品技术性能和性价比等指标大幅提升的阶段,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行的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是零部件产品还是整车产品,其性能尤其是安全性能的测试分析与评价体系都还很不完善,我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缺失本土专业科研单位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在全省范围内的示范运行模式和对策研究还没有启动,这些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在我省的培育和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专项拟围绕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材料与器件的电气安全性与可靠性,动力电池总成和电机及驱动控制器总成性能等重要项目开展测试分析与评价技术研究,构建公共的测试分析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商业化示范运行模式与技术关联性问题的研究,加强新能源动汽车示范运行信息监控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4.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储备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已基本清楚,一些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技术需要通过下一代技术研究加以突破和解决,主要包括下一代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等。
专项拟开展这些前瞻性技术研究,旨在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抢占技术制高点,补充发展后劲。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专项的实施拟在以下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开展技术攻关:
1. 纯电驱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技术攻关
主要包括:
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纯电动汽车转向/制动/空调电气化总成关键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总成、电机与驱动控制器总成综合性能测试分析技术及装备开发,车载充电机及相关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开发、纯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与产品技术特征关联性研究等。
在本研究领域拟开展以下主要课题群的项目组织和实施:
(1)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大规模国产化技术攻关)
(2)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攻关
(3)纯电动汽车转向/制动/空调电气化总成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攻关
(4)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
(5)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
(6)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安全可靠性试验技术及装备开发
(7)充电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
(8)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模式与关键技术对策研究
2. 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集成开发技术
主要包括:
乘用车产品领域主要围绕纯电动乘用车、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四个产品方向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研究新构架车型的整车正向设计开发,一体化底盘和车身轻量化,动力传统系统匹配与优化,整车控制与能量管理,整车电气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等重大技术问题。
客车/专用车产品领域主要围绕混合动力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纯电动客车/专用车方向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研究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动力总成一体化,专用发动机和变速器,整车与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机电耦合装置,整车综合能量管理,整车试验与测试分析评价,整车电气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与环境适应性等重大技术问题。
在本研究领域拟开展以下主要课题群的项目组织和实施:
(1)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
(2)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
(3)全新结构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
(4)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攻关
(5)混合动力客车/专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攻关
(6)纯电动客车/专用车动力系统平台技术攻关
3. 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下一代动力电池和纯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整车控制系统与智能驾驶系统平台技术,燃料电池及控制系统,车载储氢与高压加注关键技术及装备等。
在本研究领域拟设立“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关键技术”课题群进行组织和实施。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世界汽车强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面临不少技术壁垒。专项实施可以带动自主技术创新,掌握和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我省乃至我国相关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产业转型升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条件。
我省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启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但在新一轮的规模产业化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专项实施可以带动我省企业新产品开发工作,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培育和发展,支撑实现省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省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整车及零部件产值达到300亿元。
我省汽车产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较低,专业人才短缺。专项实施一方面引导地方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而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8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6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海洋开发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浙江省陆小海大,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海岛、海洋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大陆海岸线和海岛海岸线6500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的41.5%;可建万吨以上港口的海岸线253千米,占全国30.7%;近海渔业资源持续可捕量96.9 万吨,占全国27.3%;可再生清洁能源非常丰富,拥有位居全国第一的潮流能资源与第二的波浪能资源。浙江省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位于我国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是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海洋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实施了一批海洋科技项目,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海水淡化、海洋装备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交通运输、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以海域使用三项制度为核心,海域资源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得到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船舶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位,海水淡化规模居全国前列,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迅速发展。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空间,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成为国际海洋竞争的重点。
浙江的海洋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以及山东、广东、上海等一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海洋科技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海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滞后,海洋综合开发的科技水平以及开发规模有待提高;海洋技术储备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海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技人员较少,缺少学科优势鲜明的海洋大学;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任务繁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有效促进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能力亟待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海洋经济国家战略的层面谋划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海陆产业互动、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二、总体目标
针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以满足我省战略需求、瞄准海洋科技前沿、广泛聚集国内外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总量。重点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有效提升浙江海洋科技自给率。加快形成海洋科技服务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在全面提升海洋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科技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关键领域,研究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建设一批海洋科技的创新载体,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培养一批海洋技术的领军人才,在科技支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凸显浙江在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把浙江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科技创新省份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大力研究和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临港科技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港航服务、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资源与其制品、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海洋新兴产业。深化解决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灾害防御保障、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技术服务体系,开发港口资源和推进港口群协调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沿海港口与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关键技术,提高多式联运水平。延伸区港联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港口物流链关键技术。支持第四方物流、保税物流、期货交割等新兴业务融合技术的研究。研究与开发海水淡化装备、港口机械装备、海洋环保装备、海底观测探测装备。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工业研发设计与攻关,重点研制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气船、大众型游艇及大型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研究大吨位海水淡化膜元件及组器、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的制造技术,开展海水淡化前后处理、移动海水淡化、浓海水规模化高效应用等技术研究,开发水电联产、热膜耦合等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装备,研究临港石化工业和核电工业的海水冷却技术、大生活用海水的生化处理技术。研究主要增养殖生物种质创制、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及高附加值的生化制品、保健食品和天然海产药物开发。开发海洋溢油、赤潮等有毒藻害、外来海洋生物入侵、船舶压舱水排放污染、化学品泄漏或爆炸、海底管线毁损等海洋突发事件快速预警预报与应急救治技术。建设海洋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及可视化立体网络、应急响应辅助决策平台和信息快速分发系统。
(二)主攻方向
1.港口航道与近岸工程技术。重点研究海岸带利用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技术。研究生态化港口建设、强潮河口“浅水深用”、港口航道疏浚关键技术以及港航水域污染预警系统。研发跨海大桥深水桩基安全防护、冲刷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主动避碰防撞关键技术。研究滩涂围垦海水混浆地基处理、海洋软土上建造大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以及渗漏堤坝的快速无损探测、诊断和治理关键技术。加强水沙环境变异下浙江沿海滩涂与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
2.港航物流工程技术。重点研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技术服务体系,开发大型港口和集疏运网络、港口物流、集装箱射频识别、港口物联、港口装备与节能、港口船舶动态管理等关键技术。延伸区港联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港口物流链关键技术。扶持大宗商品新型专业市场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中转转关等电子商务及其增值业务发展。研发新型码头的配置系统设计和智能调度系统。
3.海洋工程及装备技术。重点研究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海上构筑物建造技术、离岸深水港海工结构物建设技术,加强探测、运载、作业、开采为一体的深海资源探查与开发的综合作业能力。研发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形成长效高密度电池、水密接插件、水下电机、水下推进系统、液压系统、机械手等配套通用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研发海洋环境传感器、测量仪器、观测平台与集成系统等海洋观测与监测装备。
4.船舶设计制造技术。重点研究游艇、运动休闲船艇、高速客船、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汽车滚装船及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等特种船舶。研发船舶的数字化设计与修造技术,提高建造质量和降低建造成本。研发船舶工程装备开发技术,推进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等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远洋渔船及装备技术,设计制造成套加工设备和建造海上渔品“移动工厂”。
5.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海水淡化用反渗透膜、纳滤膜和超滤膜等膜材料、制膜工艺和元件产业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海水高压泵、高压循环增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研究大规模海水预处理技术、后处理技术、节能型海水淡化工艺技术,以及与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的海水淡化工艺等。研究海水淡化膜蒸馏、正渗透等新技术及装备。研究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海水脱硫和大生活用水等海水综合利用技术。
6.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及深度开发技术。重点研究海产品冻结保鲜、无硫无害化保鲜、活海水产品物流、集装箱化等海产品源头保鲜加工新技术。研究海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指纹检测与控制、鱼虾鲜度的表征与评判、药物残留分析、海珍品品种鉴定及产品掺假的鉴别等海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加强药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新型生物活性物质与先导化合物、鱼油、海藻(微藻)等功能食品的开发。
7.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重点研究近海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和沿海滩涂养殖区环境与养殖品种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建立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的监测、评估与预警报体系。开展外来物种调查及其入侵生态效应评估,建立区域海洋生物安全评价与监控体系。研究人工上升流技术、海藻修复浅海生态环境的技术、濒危水生生物救护等典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修复技术。建立业务化运行的实时立体监测系统。
8.海洋灾害防御保障技术。重点研究海洋工程开发环境分析评估和海洋工程腐蚀、污损、疲劳度等在线监测、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沿海环境质量、入海污染扩散、海洋自然灾害、全球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及涉海休闲、旅游、运动环境的监测、预警和灾情评估。开发和建设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系统、海洋工程安全海底电缆维护、管线安保应急体系、海上溢油及化学品泄漏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救助系统。
9.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海岛开发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技术。开发推广“海洋能源—海水淡化—低碳经济--植被绿化—岛屿生态”科技兴岛模式。加强海岛集采水与下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岛屿周边海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岛礁型贝类人工繁育及增值放流技术研究。开展海岛人工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推进无人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调查、勘探与评价,开展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再建。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海洋科技的创新,改造提升我省的海洋传统产业,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得到优化,海洋装备、海水淡化、海水养殖与加工等产业迅速壮大,海洋交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科技专项的实施,突破一批海洋领域的关键技术,获得一批海洋技术的授权专利,推广一批海洋共性技术成果,创建一批海洋科技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海洋科技的领军人才,做强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海洋服务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通过专项实施的辐射效应,将破解我省海洋发展制约难题,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任务和省“十二五”的海洋发展目标,实现海洋产业新增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并带动我省海洋产业快速发展。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3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8.5亿元,争取国家资助3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5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设施农业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提高农业设施水平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设施农业及农业装备的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改变农民增收方式,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在竞相发展设施农业及设施装备,并朝着智能、安全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开展研究,形成相应的核心技术、产品和生产体系。设施农业是涵盖工程、材料、机件、自动控制、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当今世界各国展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而农业机械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及农业装备的发展,把其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省的设施农业规模迅速增长,特别是设施园艺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发展在我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目前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设施园艺产业基地,设施栽培面积已从2001年的69.82万亩,发展到2010年 120万亩,设施大棚达227.27万个;畜牧设施养殖也初具规模,全省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73.57%,是确保市场稳定供应的最重要支撑;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了24万亩,养殖水体1108万立方米,产量19万吨,产值51亿元。2010年全省设施农业年总产值 120多亿元,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农机工业总产值约为660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居全国第四位,农机产品出口额居全国首位。2010年我省稻麦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8%。
虽然近几年来我省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总的来看,我省乃至全国设施农业、农业装备的总体水平还较低,科技贡献率还不高,经营规模有待扩大,设施农产品在产量、品质和产品安全性等方面与国内外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机械装备产品竞争力不强,与现代农业发展对各种农机装备产品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还有待于研究解决,与之相配套的相关产业还未健全,需进一步挖掘科技的潜力。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以设施农业及农业装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契机,扩大我省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改善设施农业基础条件、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通过聚集省内外农机装备产业领域的各类科技资源,优化研发条件,重点开展制约我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加快我省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由过去的跟踪模仿技术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方式转变,促进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由农机制造大省向农机制造出口强省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对于促进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与浙江省科技厅“十二五”规划相一致,围绕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我省农业产业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本专项的实施,优先选择对我省农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装备相关产品与技术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构建我省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与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并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省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装备产业科技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设施农业方面:围绕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园艺产业、畜牧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三条设施农业产业科技链,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三条技术路线的集成创新,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设施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用科技示范带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
农业装备方面: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为目标,开展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与加工、田间作业全程机械化装备、以及山区林特业等专用机械装备产品的研制与集成示范。与此同时,在深化农业机械装备领域“产、学、研、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以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设施化技术为重点,突破农业机械装备先进设计制造与智能化技术,重点研发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丘陵山地小型轻便作业机械和农林产品智能栽植及采收装备,以及多功能大田作业装备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规模制种、精确施药、高效节水及营造林等专用机械,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现代设施种植产业培育与发展。
2.现代畜牧设施养殖产业培育与发展。
3.现代水产设施养殖产业培育与发展。
4.设施农业基质产业培育与发展。
5.大田作业装备与设施的研究与开发。
6.丘陵山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
7.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二)主攻方向
1.现代设施种植产业培育与发展。 围绕种植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及推广。蔬菜:新型覆盖材料、工厂化育苗、专用新品种选育、机械化耕作移栽等设施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茶叶:茶园耕作、施肥、修剪、采茶、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果品:避雨栽培、喷微灌、果园耕作及采后商品化分级、储运保鲜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竹笋:蓄水池、输(送)水管道、喷微灌、病虫害防治和新型竹林覆盖材料研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花卉苗木:基质与容器栽培、工厂化育苗、喷微灌、控温控湿、冷藏保鲜、花卉环保种植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蚕桑:桑园耕作、桑枝修剪、病虫防治,桑叶采运,蚕种处理,养蚕大棚、消毒、温湿度控制、蚕茧初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食用菌:机械化菌仓生产线,菇棚、拌料、控温控湿、初加工烘干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中药材:大棚设施、喷微灌等关键技术,耕整、播种、植保、收获等,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与管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同时突出新型设施种植作物专用新品种选育和中试、连作障碍克服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设施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非耕地无土栽培关键技术、陆地立体设施种植制度、模式和设施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2.现代畜牧设施养殖产业培育与发展。围绕我省畜牧优势产业,以畜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的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为目标,重点开展标准化畜牧养殖场养殖设施及其技术研究。重点转化推广自动化液体饲喂系统研制及产业化,畜禽舍全自动新风系统研制及产业化;规模养殖场自动化供给和环境测控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饲草种植、收获与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及产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化畜禽舍,配套供料、供水、供电、防疫设施以及控温、挤奶、孵化等自动化设施,排泄物处理以及农牧结合灌网等设施。
3.现代水产设施养殖产业培育与发展。重点突破温室大棚养殖、高标准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等核心技术,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设施与核心技术,建立相关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研究自动化环境监控和养殖用水与废水的水处理剂循环利用技术,配套苗种生产、养殖模式、高效饲料、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的设施及配套技术;生态节能型虾类育苗及鱼卵曝气孵化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加快池塘底部增氧技术、大棚、温室及其附属设施、池塘环境又好养殖配套设施、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及其配套设施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4.设施农业基质产业培育与发展。围绕不同农作物高效育苗基质,以解决困难地农业土地利用为目的基质、都市绿色高效农产品特种基质、林特产业所需的专用基质和陆地立体设施农业专用基质等5个应用领域,重点开展基质缓冲性材料技术研究、基质缓释肥料应用技术的研究、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部分替代泥炭的研究,开发出具有“傻瓜化”使用特点的蔬菜穴盘育苗基质产品;农业有机废弃物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围垦海涂发展高效农产品设施基质研究;低山丘陵土质恶劣区(非耕地)发展优质水果设施基质及其栽培技术研究;陆地立体设施农业专用基质的研究;农业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处理的基质化利用关键技术、适合规模化处理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发酵物料配比和基质化发酵所需的菌群,具有植物生长重要的抗病、抗旱、抗涝、抗逆作用的放线菌、菌根真菌、乳酸菌等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5.大田作业装备与设施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提升现有的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研发适应超级水稻精准钵苗育秧和精量稀植的机械装备,以及高性能超级水稻收获机械装备;研发适合浙江省种植地理环境的马铃薯等块茎类旱粮作物块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研发适合浙江省油菜品种和种植制度,技术水平高、性能可靠、损失率小的油菜收获机械与技术;研发工厂化育苗播种机械装备和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蔬菜秧苗移栽机械装备;研发能够对叶状和果实类蔬菜进行采摘的机械装备;研发提高水分、化肥、农药利用率田间管理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
6.丘陵山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研发适应丘陵山区小型能耗低、配套比高的丘陵山区种植业机械装备;研发适合我省山区丘陵环境和经济水平的茶园种植管理和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研发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果树修剪整枝、除草、施肥等果园管理的小型机械与技术;研发用于具有浙江省地方特色的如山核桃和香榧等高大干果树木的高效、低污染的植保机械。
7.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和精准性高的果蔬产后自动化检测、分级、包装等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适用于特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原料的产地成套加工装备;研发智能化自动检测、分级、包装、储运等产后畜禽产品商品化处理装备与技术;研发畜禽产品安全溯源和流通过程的远距离监控装备与技术;研发水产品的脱壳、干燥、保质、杀菌等加工处理装备与技术;研发水产品安全溯源和流通过程的远距离监控装备与技术;研发能对农产品中多种残留的协同、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及便携式在线检测装备;研发能对农产品制品的防腐剂和辐照加工参数进行检测的装备与技术。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专项针对当前我省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产业中的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将在现代设施种植、畜牧设施养殖、水产设施养殖、设施农业基质的产业领域、以及农业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领域包括大田作业装备与设施、丘陵山区多功能农业机械、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等诸多领域获得创新性技术、产品或设施装备,与国外技术相比更能有效地解决我省设施农业与农业装备产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提升我省乃至我国的设施农业及农业装备生产的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升级,使我省设施农业及农业装备产业无论在规模化、产业化和国产化等方面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由农机制造大省向出口强省的转变,进而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浙江省农业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的产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项研制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或设施装备在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推广使用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预计推广使用本专项研制的技术、产品或设施装备后,可增产20%以上,能源等节约20%以上,农药投入下降35%,70%产品达到出口质量要求,提高整体经济效益30%,直接经济效益将比现有水平提高1.5倍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15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加温能耗节省20%以上;主要设施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 辐射我国10个以上的省市,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可增加产值100亿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20亿元。
(二)社会效益
专项的实施可有助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革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新增众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专项的实施可有助于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通过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我省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专项的实施与专项关键技术的解决与应用可望大幅度降低我省温室的能耗,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节水、节肥、减少CO2的排放、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阻止环境恶化,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专项不仅能直接带动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的设施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农药、节水灌溉、仪器仪表、塑料化工、保温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为我省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缩短我国同荷兰和美国等世界设施农业和农业装备发达国家的距离,显著提高我省乃至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早期水平,提升我省在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领域中的地位。
为实现省政专项的实施, 可为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 70%以上,规模生产的蔬菜、水果、林特、畜禽、水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和产品初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以及加快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装备与技术的保障,由此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7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6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传统种养殖业升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支撑。据统计,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4:1,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所有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成为美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传统农业正在向高效农业过渡,农业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已形成粮油和水产、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稳步提高,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产品开发前景喜人,初步建立了食品的物流平台,食品机械研发和生产蓬勃发展,数量和质量全国领先。
“十一五”期间,全省组织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专项,主要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储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链,开展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中试,动植物功能性食品的创制与中试,农产品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改善我省人民的膳食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保障。专项实施5年来,共立项413项,支持研究经费2.5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经费1.24亿元,省财政拨款1.3亿元。畜禽、水产、果蔬、林木、毛竹、茶叶、食用菌、粮油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值加工及传统产业提升;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应用;农产品发酵工程技术;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及关键设备研制等四大领域加工产业科技链取得长足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但是,国际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呈现出新的趋势:如原料品种专用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工装备智能化、生产能力规模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质量体系标准化、能源利用低碳化、物流生产专业化等。与之相比,我省的农产品加工还是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精深加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加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还较低,有待开发新的加工生产线,节水减排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体系远未形成,集成度更低,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也亟待提高等等。因此,进一步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对于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和壮大县域经济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突破关键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服务民生产业”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制约我省农产食品精深加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紧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组织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研发150项以上,研发150个以上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制订50个以上企业和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申请或获得200项以上专利,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二)发展800家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培育800家以上创新型科技龙头企业;
(三)打造一支300人以上规模的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其中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人以上,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人以上。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围绕粮油战略产业和10大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主攻10大关键技术难题:
1.畜禽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利用关键技术
2.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及功能性产品研制
3.粮油深加工关键技术
4.果蔬加工新技术、新工艺
5.茶叶加工及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竹木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术
7.食药用菌、桑蚕及中药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8.农产品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9.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
10.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1.畜产品
主攻方向1:新型肉禽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调理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研发肉制品调色、调味、调香所需的天然绿色配料的加工技术;开发L-carnitine、硫酸软骨素、动物脂肪酸改性技术;提高特色肉制品品质、安全性与装备水平及产业化技术。
主攻方向2:功能性乳制品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高品质仿生母乳配方奶粉、特殊生理体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功能性奶粉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高通量益生菌菌种筛选、培养、发酵及在乳制品应用技术;开发功能性液体奶及含乳饮料等技术与产业化。
主攻方向3:畜禽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畜禽皮张、内脏、骨骼、羽毛、蛋等主要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动物性低值资源的高值利用水平。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立畜产品加工新技术12项,研发重要新产品12个,制定行业、企业标准5项,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主要畜产品的原料综合利用率提升5%以上,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水产品
攻关方向1:特色水产加工新技术及设备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远洋鱼类及其它重要鱼类超低温快速冻结新技术、设备并进行集成;海洋中上层鱼类和大宗淡水鱼保鲜加工利用新技术,开发配套设备及高附加值产品;研究甲鱼冷冻调理食品及即食方便食品加工技术。
主攻方向2:水产品活性成分研究及功能食品开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研究水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分离、纯化技术,重点研制海洋生物肽、多糖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品,珍珠功能性材料及产品。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开发水产品加工新技术10项以上;研发新产品10个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研发的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粮油产品
攻关方向1:大米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重点研究大米和米胚中提取分离制备大米蛋白、活性多肽技术;从米糠生产高纯度米糠蛋白和高质量米糠油;谷维素和阿魏酸等系列产品的加工工艺。
攻关方向2:油料加工及新产品开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菜籽、油茶和茶籽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食用油抗氧化保存新技术;非食品用途油脂新产品开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善粮油品质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我省粮油的消费安全。开发新的加工技术10项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建立食用油生产线5条。
4.果蔬产品
攻关方向1:果蔬加工新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重点开发果蔬NFC果汁和浓缩果汁产品的品质改进及其二次加工产品;果蔬产品低防腐或无防腐剂腌制蔬菜新技术;果蔬糖果制品的新型加工技术和关键装备;柑橘类果实、青梅、枇杷、蓝莓等特产的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技术;开发功能食品原料关键技术。
主攻方向2:果蔬加工新工艺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重点研发果蔬罐头加工节水减排和脱水加工节能降耗成套装置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开发节能型果蔬干燥技术与关键装备。
主攻方向3:森林特产食品加工新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重点开展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设备研制;笋壳及山核桃蒲壳综合利用技术;香榧、山核桃精加工关键技术及脱蒲机械、数字控制炒制机械的研制。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开发新产品12个;主要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实施新的节能减排技术5个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果蔬加工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90%以上,笋壳、果蒲等利用率达到30%。
5.茶及茶产品
主攻方向1:茶叶自动化连续化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重点开展茶标准化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节能环保型连续化茶叶加工新设备研制,风味茶饮料的研发与品质保持技术。
主攻方向2:茶资源全价利用及跨界产品开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茶叶功能性成分绿色制备与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茶产品在相关食品中应用研究。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研制新设备5-7台(套),开发新技术,10项,开发新产品4-6个,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建立示范生产线4-5条。
6.竹木产品
主关方向1:速生材增值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速生材功能性改良关键技术;速生材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木材加工剩余物制备功能材料关键技术。
主攻方向2:竹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拟解决技术问题:开展高性能竹质材料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竹材连续化整形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无醛型竹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纳米技术在竹材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主攻方向3:竹木化学加工利用技术
拟解决技术问题:竹材化学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木材提取物及精油生产技术及产品开发;优质炭、醋液联产技术;木竹材环保型胶粘剂、阻燃剂研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开发新产品10种以上,木竹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5-8条。
7.食药用菌、中药材及桑蚕产品
主攻方向1:食药用菌快速深层发酵、多糖规模化高效分离和功能成分分离提取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珍稀食药用菌快速深层发酵及功能成分分离提取新技术;食药用菌多糖的径向流色谱等高效分离新技术;灵芝、金针菇、猴头菇、平菇等功能成分及其系列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技术。
主攻方向2:桑蚕资源非丝绸用途的利用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桑叶、蚕蛹资源的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利用蚕蛹生产蛋白肽、蚕蛹油。
主攻方向3: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与工艺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中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加工一体化技术研究;鲜药加工保鲜新技术;微波干燥加工及设备研制;菊花、白术、麦冬等“浙八味”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的研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开发新产品10种以上,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立生产线5-8条。
8.农产品物流
主攻方向1:果蔬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与示范
拟解决技术问题:果蔬产地快速预冷技术及其设备研制;研发果蔬物流期间减振防振和防热防冻等技术;研究果蔬物流期间温湿度精确控制及产品品质与损耗的调控技术;进行技术装备集成示范。
主攻方向2:水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拟解决技术问题:水产品物流品质劣变与损耗的控制技术;优化水产品速冻和微冻工艺及配套装备开发;水产品无水保活运输的工艺参数与相关装备研发;相关装备技术集成示范。
主攻方向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研发及其设备研制
拟解决技术问题:基于多传感器的农产品追踪与溯源信息采集技术;基于多通道通信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与交换技术;基于互联互通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技术;相关技术集成示范。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研发物流核心技术,10项,研制物流关键装备2-3件,开发物流信息系统1-2套,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形成农产品现代安全物流技术体系,使物流损耗率比原先下降1/3以上。
9.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
攻关方向1:农产食品加工前处理及成套设备研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农产食品罐藏、干制、速冻、腌制、清洗的前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食品和各种包装装备研发与示范。
攻关方向2:高效节能杀菌装备研发
拟解决技术问题:高效节能连续化食品热杀菌装备研制关键技术;新型食品“冷”杀菌装备与食品加工减菌装备研制关键技术。
攻关方向3:新型竹木加工装备研制
拟解决技术问题:速生材增值加工利用装备研发与集成材全自动生产加工设备研制关键技术;竹材高效分丝设备、竹材连续化整形装备研制关键技术;空心杉木刨花板宽幅面连续成型技术与关键设备等开发与应用示范。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研发农产品干燥、冷冻及罐藏成套装备各1套,农产品物流及安全装备4台,竹木加工关键设备5台,申请专利20项。
10、农产品质量安全
主攻方向1: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动植物激素、重金属、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及转基因成分等快速检测技术;速测产品性能评价技术;多残留精准检测技术;未知成分和疑难物质筛查和与确认技术和高效前处理技术。
主攻方向2:风险评估与标准研究
拟解决技术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研究;基础技术方法引进和基础数据库建立;污染物风险评估和预警及限量标准研究,标准体系及其基础研究。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开发速测产品10个,建立多残留精确检测方法8个和溯源检测方法2个,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研制标准物质2个,制定标准20项。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有望获得若干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农产食品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支持本领域的急需,产品投放市场后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预计到2015年,科技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以上,实现利税200亿以上;加工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精深加工新兴产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20%以上,单位产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7:1。
社会效益分析:支持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解决农产品的出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开发的新装备和节能减排技术对提高我省及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具有示范作用。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9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7.2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5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3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重大专项领域,如传染病防控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慢性病与伤害防制技术、外科诊断和治疗技术、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和生殖健康技术、老龄化和衰老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和职业病防治技术、中医药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绩效,成效显著。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公共卫生安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保障的要求。代谢病、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仍处在较高水平;重大传染病、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安全事件、各类伤害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水平尚有待提高;重大基础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引进与研发还有待加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强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保障与提升全省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显示,未来医学将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重视转化医学与 “4P”医学理念的推行,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因此,应用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继续开展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技术水平,对提高人口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构筑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和《浙江省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规划为依据,结合我省重大与高发疾病的实际情况,在“十二五”期间针对重大传染病、代谢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伤害、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和出生缺陷等重大与高发疾病等进行攻关,重点研究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中西医综合治疗和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课题设置上秉承继承和发展、创新与引领、疾病预防与临床诊疗相结合的原则,遵循“4P”医学、转化医学的先进理念,在“十二五”末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技术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并创新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与材料。
计划到2015年,申请或获得60项以上发明专利和10项以上省级科技奖;研发5个以上疫苗和试剂;形成15项以上共性关键技术;起草5项以上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规范、规程。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全面提升我省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水平,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提高代谢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衰老性疾病、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和出生缺陷的预防和早诊早治能力,重症乙肝和结核病患者病死率下降10-20%;在器官移植、外科微创、视觉健康和致盲性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接近国际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主攻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围绕重大高发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控制技术难题,重点开展高通量、快速、灵敏、特异、经济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的影像、检测技术及其相关试剂研发,开展重大高发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
(1)传染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预警、预防和治疗、控制技术以及疗效监测和疾病预后相关的诊断试剂开发
(2)重大高发慢性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控制、技术,个体化治疗以及疗效监测和疾病预后相关的诊断技术
(3)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防、治疗、控制技术,以及疗效监测和疾病预后相关的诊断产品开发
(4)精神及神经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控制技术
(5)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防、治疗、控制技术
(6)衰老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抗衰老新技术、新方法与新产品开发
(7)伤害的预防、治疗和控制技术
(8)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防、治疗、控制技术
(9)出生缺陷的防治新技术及生殖健康的新技术新方法
(10)重大高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
(11)生物治疗关键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
(二)专项主攻方向
1.重大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
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新的流行特征,及随着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各类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对我省人群健康产生的新威胁,通过对重大和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监测预警、流行规律、早期诊断、临床救治、疫苗研发、关键前沿技术以及相关防控产品的研发,提前部署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新发感染率、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和综合防控能力。
2.代谢病、心脑血管等重大慢性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根据《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业务技术报告(蓝皮书)》,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病等重大慢性病已对本省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现状,多学科相结合开展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控、诊断、治疗、康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基于转化医学的代谢病、心脑血管等相关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和群体化干预综合技术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技术体系,提高我省代谢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恶性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
针对我省常见恶性肿瘤,应用现代医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有效生物标记物,用以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估,达到早期筛检癌前、早癌患者和分层个体化治疗目的。研究恶性肿瘤危险因素评估、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干预技术,创新治疗方法与手段干预阻断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提高生存率。
4. 精神与神经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针对抑郁、精神分裂症、癫痫等重大精神与神经疾病及认知障碍进行流行病调查,探索其形成机制与模型。综合采用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神经电生理学、核磁共振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重大精神与神经疾病及认知障碍的病理机制,建立客观评估指标,形成诊断技术体系,实现人群的早期筛查,指导早期干预。通过对重大精神与神经疾病及认知障碍的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的研究,提升我省精神与神经疾病及认知障碍的整体防治水平。
5.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针对白内障、角膜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常见致盲性疾病和屈光不正、干眼、视频终端综合征等功能性眼病,研究基于基因治疗、光电技术、再生医学、先进材料、纳米技术、移动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诊疗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显著提高我省重大致盲性眼病和功能性眼病的诊疗水平,进一步降低我省常见、重大致盲性疾病和功能性眼病的致残率、致盲率。
6.抗衰老技术的研究
针对我省老龄化趋势加快,人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骨质疏松等衰老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等问题,多学科相结合开展抗衰老技术、方法与产品的研究。通过转化医学的手段,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防止早衰和衰老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群体预防、干预治疗,提高衰老性疾病的诊疗水平,从而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
7.外科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的研究
针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及损伤性疾病,采取外科新技术与新疗法,提高外科诊断和治疗技术。加强器官移植应用领域及方法的创新与推广,拓展供器官来源,治疗终末期疾病及多器官衰竭,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开展微创诊治技术的研究,拓展微创外科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8.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相关疾病的风险评估及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与职业卫生现状,开展食品安全预警、重要污染物与环境有害因素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研究及相关健康风险评估,建立我省主要环境有害因素基础数据库,为我省公共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相关健康危害的发生机理、生物标志物建立与验证、早期诊断方法和健康监护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的识别与监测技术、重点行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技术和应急处置技术,制订或完善食品安全、环境和职业卫生标准,开展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架构研究,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水平,降低环境污染物与职业毒物所致的人群健康危害。
9.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技术的研究
针对我省出生缺陷仍较高发,生殖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的现状,将重点研发优生优育(工作重心前移和集约化)新技术与新方法,严重出生缺陷的筛查新技术、早期干预与治疗新技术,提高本省优生优育工作水平和效率,降低或减轻出生缺陷和先天代谢/遗传性疾病的危害。同时,将重点开展重大妇女疾病和围产期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维护生殖健康,保障出生人口质量。
10. 重大与高发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的研究
针对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的急、慢性疾病,如肿瘤、癌前病变、血液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炎性肠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重大与高发疾病,采取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探求中医药治疗重大与高发疾病的有效切入点,抓住早期干预环节(癌前病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中西医联合优势互补环节(肿瘤、血液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骨关节病等)、预防反复发作环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炎性肠病等)及其他关键环节,开展深化研究。通过专项实施,重点解决重大疾病中医药干预关键环节、应用时机、有效的治疗方案等科学问题。
11.生物治疗关键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
围绕恶性肿瘤与重大传染病等重大高发疾病,开展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构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及代用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增强我省重大与高发疾病生物治疗制品、生物活性材料及生物治疗关键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核心技术及关键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提高我省的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水平,降低传染病、代谢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致盲性疾病、衰老性疾病、伤害、环境危害因素所致相关疾病和出生缺陷等重大与高发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致残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使我省在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我省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领域形成重大突破,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1亿元,争取国家资助3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热电材料及其在温差发电方面的应用

暂无

返回列表